本草綱目·谷部·赤小豆

釋名 赤豆、紅豆,葉名藿。 氣味 甘、酸、平、無毒。 主治 水氣腫脹。和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顆、生薑五錢、商陸根一條,一起碎破,同水煮爛,去藥,空心食豆,慢慢飲汁令盡,腫立消。又方:用赤小豆一斗煮極爛,取汁五升,乘熱浸泡腳和膝。若腫已到腹部,只須吃小豆即可。 痢疾。用小豆一合、熔蠟三兩,一次服下,有效。 腸痔下血。用小豆三升、苦酒五升,煮熟曬乾,再浸至酒盡乃止,然後研豆爲末。每服一錢,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牙齒疼痛。用赤小豆擦牙吐涎及吹鼻中。一方:加阿青少許。一方:加花鹹少許。 乳汁不通。用赤小豆煮汁飲之。 前疽初作。用赤小豆末調水敷塗。 肋頰熱腫。用赤小豆和蜜敷塗,一夜即消。或加芙蓉葉末更好。 丹毒如火。用赤小豆末調雞蛋白,隨時敷塗。 小便頻數。用小豆葉一斤,在豉汁中煮成湯吃下。 小兒遺尿。用小豆葉搗汁服下。
拼音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醫聖”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 ► 8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