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芒客舍

泱漭望舒隱,黮黤玄夜陰。 寒雞思天曙,振翅吹長音。 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 陳醴發悴顏,巴歈暢真心。 縕被終不曉,斯嘆信難任。 何以除斯嘆,付之與瑟琴。 長笛響中夕,聞此消胸襟。
拼音

譯文

月亮被雲層遮住昏暗不明,漆黑夜晚黝黑陰森。 半夜時分啼叫的雞以爲天將亮,煽動翅膀發出長長的雞啼聲。 蚊蟲聚集在茂密草叢中,枯葉散落在寂靜冷落的樹林。 喝下陳年的甜酒讓憔悴的面容泛起紅暈,心中暢懷高歌巴渝。 在亂麻做的被子中遲遲等不到天亮,悲嘆實在讓人難以承受。 如何才能排遣心中滿腹的愁懷,唯有撫琴彈瑟,一抒衷腸。 在半夜吹奏起長笛,聽到此樂音讓自己心情漸漸的平復。

注釋

北芒:即“北邙”,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北,是洛陽北御黃河的重要屏障,東漢、魏、晉時達官貴族死後多葬於此。客舍:猶言“客居”、“寄居”。泱(yāng)漭(mǎng):不明的樣子。望舒:神話傳說中爲月亮駕車的神,後常代指月亮。黮(dàn)黤(yǎn):昏暗的樣子。玄夜:黑夜。《八代詩揆》“黮黤”作“黤黮”,義同。 寒雞:指在半夜時分不按一定時間啼叫的荒雞。古時迷信認爲半夜雞鳴爲不祥的惡聲。吹:這裏指鳴叫。吹長音,拉長聲音啼鳴。 蚋(ruì):一種似蚊的昆蟲,頭小,色黑,吸人畜血液。豐草:豐茂的草。散:飄散。蕭林:清靜冷落的樹林。樹葉落後是秋冬之季,樹林更少生氣,故稱“蕭林”。 醴(lǐ):甜酒。陳醴,陳酒。發:發動,煥發。悴顏:憔悴的面容。巴歈(yú):亦作巴渝,歌舞名,《晉書·樂志》記載爲“巴渝舞”。 縕(yùn)被:用亂麻做成的被子。不曉:到不了早晨。因“縕被”不暖,難過寒夜,故說“縕被終不曉”。斯嘆:此嘆,指“縕被終不曉”之嘆。信:確實,的確。任:擔當,承受。 斯嘆:代指胸中滿腹的愁懷。瑟琴:兩種樂器,同時演奏,其音諧和,每以此比喻事物之和於心。 長笛:長笛,樂器名,漢武帝時丘仲因羌之制截竹爲之,名羌笛。本爲四孔,後加一孔,以備五音,謂之長笛。中夕:半夜。消:消除。胸襟:胸,指胸中;襟,指衣襟。襟當胸,故說胸而並及襟。胸襟,引申爲指某種心情,志趣或抱負。

賞析

 此詩是一篇觸景生情的即興之作,通過對寒夜、荒雞、蚊蚋、枯葉、蕭林等寒秋蕭索景物以及陳醴、巴歈、縕被的描寫,抒寫了作者遠行客居中的困頓心境以及思鄉之情。全詩共十四句,前六句主要是寫景,後八句則重在感懷。   詩一開頭描寫一個濃雲蓋月的寒夜,天宇陰暗,夜幕低垂:“泱漭望舒隱,黮黤玄夜陰”。這兩句給全詩塗上了一層黯淡的色彩。   接下來六句寫景,都是些淒涼之景:廣漠空寂,黯淡無光;荒雞長鳴,惡聲傳不祥之兆;殘葉飄零,寒林呈蕭颯之狀。如此寒夜,如此景況,獨宿孤舍,情何以堪。於是借酒澆愁,自我寬解;故作曠達,歌舞暢懷:“陳醴發悴顏,巴歈暢真心”。痛飲陳年老酒,使原本憔悴的面容泛起紅顏;酒酣歌舞,一暢心懷。作者生性嗜酒,所著《酒德頌》中有辭曰:“有大人先生,……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捧甖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這正是作者自己耽酒生活的真切寫照。而這種於醉鄉之中“其樂陶陶”的情景,正是他在醒時的現實生活中心情悲痛欲絕的表現。這種因酒力而激發起來的興奮,和因酒酣而一暢真心的狂舞,都是短暫的,很快,“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曹操《短歌行》)”   再接下來四句:“縕被終不曉,斯嘆信難任。何以除斯嘆,付之與瑟琴”,是寫在以亂麻破絮縫製而成的衾被裏,度時如年地盼望天亮,如此沉重的悲嘆,實在是人難以擔荷的。怎樣才能排遣掉那滿腹的愁懷,唯有撫琴彈瑟,一抒衷腸。   最後兩句“長笛響中夕,聞此消胸襟”:半夜裏聽到長笛鳴響,使得心中悲憤之情漸漸地平息下來。這八句言情,表現出作者感情上的起伏跌宕。以酒澆愁,陳醴酡顏,歌舞盡情,是一揚;嘆息難任,將心事付於琴瑟,是一抑。最後聞長笛而胸襟消釋,似乎撫平了心中激憤的浪谷,但實際上不過是表面上的平靜,內心深處的憤慨之情並沒有真正消失,不過是在無可奈何中暫時歇息下來罷了。   這首詩前面寫黯淡之景,後面抒哀痛之情。字裏行間,處處瀰漫着因理想和現實矛盾而激發起來的陣陣悲霧愁雲。《晉書·本傳》記載,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在如此放浪形骸、肆意恣情的言行背後,正隱藏着一個極端痛苦的靈魂。   這是一篇觸景生情的即興之作。夜半昏黑,星月無光,作者寓居北芒山麓的簡陋客店,心緒重重,難以入睡。戶外寒雞孤鳴,落葉蕭索,更加重了作者的苦悶。由近及遠,自然會聯想到附近山中埋葬的王侯公卿,人生當有一搏的念頭油然而生。於是借酒壯志,想象着在巴渝武樂的激勵下建功立業。然而,現實窘迫的境況又使他心灰意冷,憂嘆不已。這時,傳來滌邪納正的悠揚笛聲,作者的心情方稍有緩解。全詩思路曲折而細膩,流露出濃郁的壓抑與憂愁。愁從何來,作者沒有明說,但從詩中可以品味出,是黑暗的社會現實與作者積極進取的志向之間的矛盾。

劉伶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州)人,魏晉時期詩人。 曾爲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爲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蔑視傳統“禮法”,是竹林七賢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 魏正始年間,劉伶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他們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劉伶今唯存《酒德頌》文一篇,《北芒客舍》詩一首。 ► 2篇诗文

劉伶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