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庵尚書至自滬三月八日攜猶子子式命汽車招閑止與余同游臨安玲瓏山尚書有詩余亦繼作

客久看徧門前山,兀倚湖光壁挂杖。 花時臺館頗照眼,亦依蜂蝶媚尋丈。 尚書禊約竟臨存,張飲聯吟付雙槳。 發興攜爲玲瓏游,魂迎草樹初旭朗。 飛車剎那百里外,談舌都雜雷霆響。 臨安山勢萬龍鸞,偏矗一峯如側掌。 折旋危塹蒼靄垂,迭緣梯級出甕盎。 披襟呼吸元氣中,鳥聲不到屯魍魎。 磨崖題刻宋逮明,蘇留大字尤倔强。 絕頂旁得三休亭,坡谷佛印餘石像。 偃蹇從呼學士松,下接煙嵐浮泱漭。 坡公別摹笠屐圖,厠以楊琳眉映顙。 千載爭存好事人,祈蓋把茅庇靈爽。 入憩僧堂飽蔬笋,辟穀少年解供養。 空階紅濕牡丹肥,層架碧侵苔蘚長。 抔土導尋琴操墓,幻景幽情一摩盪。 歸徑依稀衙鼓傳,卧治專城泣吾黨。 隔歲聯登天目巔,重過俠骨閉黃壤。 肺腑哀樂通造化,終契裹糧適莽蒼。 鴉點搖空落照迷,掉首猶纏天際想。
拼音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