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道

行行太行道,一步三太息。念厥造化初,春何險此極。 左右無底壑,前後至頑石。高者欲作天明黨,深者疑斷地血脈。 夜中巖下埋斗杓,日午陰壁風雪號。攀緣有路到絕仞,四望羣峯合沓如波濤。 忽至逼側處,咫尺顛墜恐莫逃。嗟乎古昔未開時,隔絕往來人不思。 淳源一破山嶽碎,巧心遂去緣嶮巇。嶮巇不窮甚可畏,悼此二者亡其宜。 天地不自嶮,嶮由人爲之。彼車摧輪馬傷足,中路勿嘆勿慟哭。 世上安塗故有焉,孰使汝行此道軀高軒,喪墜不收宜爾然。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太行道:太行山的道路。太行(háng)山,在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
  • 行行:不停前行。
  • 太息:長嘆。
  • :其。
  • 造化:指自然創造化育萬物的過程。
  • :當作「擋」。頑石:堅硬的石頭。
  • 斗杓(biāo):即斗柄,北斗星柄部的三顆星 。
  • 絕仞:極高的山壁。仞是古代長度單位。
  • 合沓(tà):重疊。
  • 逼側:狹窄的地方。
  • 咫尺:形容距離很近。咫(zhǐ),古代長度單位,八寸爲咫。
  • 淳源:淳樸的本源 。
  • 巧心:機巧之心。
  • :因由。嶮巇(xiǎn xī):險惡崎嶇。
  • 安塗:平坦安全的道路。 高軒:高大的車子。

翻譯

在太行道上不斷地行走,每走一步都要長長嘆息。想着當初大自然開創萬物,爲何把這地方造得如此險峻。 道路左右是無底的溝壑,前後都是堅硬的石頭。高的山石好像要把天空擋住,深的山谷疑似斷絕了大地的血脈。 夜晚北斗星的斗柄像是埋在山岩之下,中午時背陰的崖壁還有風雪怒號。沿着攀登的小路能到達極高的峭壁,向四周望去羣峯重疊像波濤洶涌。 忽然走到狹窄之處,近在咫尺就可能墜落而難以逃脫。唉,在古代這裏未曾開闢之時,與外界隔絕人們也不會掛念。 淳樸的本源一旦被破壞山嶽也彷彿破碎,機巧之心興起是因爲這道路的險惡。險惡的地勢無窮無盡實在可怕,可悲這兩者(淳樸和平安)喪失得太不應該。 天地本身並非是險惡的,險惡是由人造成的啊。那車子車輪被撞壞馬兒腳受傷,半路上別嘆息也別痛哭。 世上原本就有平坦安全的道路,是誰讓你乘坐高大車子走這條道,遭受喪亡墮落不能保全是你本該如此。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太行道的艱險壯麗之景,在描寫中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開篇「行行太行道,一步三太息」直接表達出行經此地的艱難與感慨。詩中對於太行道景色的描寫細緻入微,如「左右無底壑,前後至頑石。高者欲作天明黨,深者疑斷地血脈」等句,生動展現了太行道環境的險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同時「夜中巖下埋斗杓,日午陰壁風雪號」通過不同時間的景象對比,更增添了詭異與艱險。詩人借太行道之險,抨擊世間因人心機巧而破壞淳樸之風,引出「天地不自險,險由人爲之」的深刻議論,指出人們不選擇「安塗」而自蹈險途,才招致災禍,富有勸誡意味,整首詩景、情、理相互交融,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

蘇舜欽

蘇舜欽

蘇舜欽,北宋詞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時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位。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曆革新,爲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閒居蘇州。後來復起爲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與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合稱“蘇梅”。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 2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