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鄕子 · 雙茘支

· 蘇軾
天與化工知,賜得衣裳總是緋。毎向華堂深處見,憐伊,兩個心腸一片兒。 自小便相隨,綺席歌筵不暫離。苦恨人人分拆破,東西,怎得成雙似舊時。
拼音

譯文

天同造化說,他恩賜給茘支的衣裳都是深紅色的。每每朝華堂深處一看,可憐你,雖有兩顆果核,可肉是連成一片的。 從小,我倆就形影不離,在盛美的唱歌勸酒的宴席上,一刻也未分開。極端痛恨將兩個核仁一個個地打成兩半,怎能恢復那成雙成對昔日苦戀模樣。

注釋

南鄕子:詞牌名。又名《好離鄕》、《蕉葉怨》。《金奩集》入「黃鐘宮」。原爲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多詠江南風物。近代學者任半塘《〈教坊記〉箋訂》:「《南鄕子》,舞曲,敦煌巻子内有舞譜。」淸末況夔笙《餐櫻廡詞話》則引宋周草窗云:「李德潤、歐陽炯輩倶蜀人,各製《南鄕子》數首,以志風土,格同《竹枝》體。」舒白香《白香詞譜》:「南鄕卽南國,唐人稱南中。……」南中,古地區名,時北臨益州,南接交州,東連荆州南部,西通諸部落,卽今雲南、貴州及四川大渡河西南部。三國屬蜀漢,蜀漢以巴、蜀爲本,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蜀漢滅,歸晉。陳元龍注《片玉集》云「晉國髙士全隱於南鄕,因以爲氏也(號南子)」,因謂調源此。又據《白香詞譜》:「本詞初爲單調,創於歐陽炯;《詞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兩首。如『路入南中,恍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底纖纖擡素手。』固爲本意也。」然若以「路入南中」句取名,調名當爲《南中子》,況歐詞調名已是《南鄕子》,故知歐陽炯是依《南鄕子》調塡詞。原爲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兩平韻,三仄韻,平仄換韻。單調始自後蜀歐陽炯,此詞牌卽以歐陽炯《南鄕子》爲正體。馮正中、李德潤倶本此添字。雙調者始自南唐馮正中詞。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闋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者。其定格爲雙調五十六字,上下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此調宋人作者甚衆,除抒情外,亦有寫景、言志之作。此調以七字句爲主,平韻甚密,音節響亮,氣勢奔放,前後闋各一箇兩言句,又使奔放生回環之味。唱時音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 題注:傅注本無題。元延祐本、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有詞題曰「雙茘支」。 茘支:龍楡生箋引《後漢書·巻四·和帝本紀》:「舊南海獻龍眼、茘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勑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又引晉·嵇君道《南方草木狀·巻下·〈果類·茘支〉》:「茘支,樹髙五六丈餘,如桂樹,縁葉蓬蓬,冬夏榮茂,靑華朱實。實大如鷄子,核黃黑,似熟蓮;實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至日將中,翕然倶赤,則可食也,一樹下子百斛。《三輔黃圖》曰:『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茘官。扶茘者,以茘支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於庭,無一生者,連年移植不息。後數歳,偶一株稍茂,然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一旦,忽萎死,守吏坐誅死者數十,遂不復茂矣。其實則歳貢焉,郵傳者疲斃於道,極爲生民之患。』」再引唐·白樂天《茘支圖序》:「茘支生巴峽間,樹形如帷蓋,葉如冬靑,花如橘而春榮,實如丹而夏熟,朶如蒲桃,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肉潔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化工:龍楡生箋:「賈太傅《鵩鳥賦》:『且夫天地爲鑪兮造化爲工,陰陽爲炭兮萬物爲銅。』李義山《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輒以詩一首四十韻干凟尊嚴伏蒙仁恩俯賜披覽獎踰其實情溢於辭顧惟疎蕪曷用酬戴輒復五言四十韻詩獻上亦詩人詠嘆不足之義也》詩:『固是符眞宰,徒勞讓化工。』」 「賜得衣裳總是緋」句:龍楡生箋:「《説文》新附字:『緋,赤字。』《唐書·車服志》:『袴褶之制,五品以上緋。』」 分拆破:茅維《蘇集》本作「分折破」,毛本作「分析破」。

《南鄕子·雙茘支》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所創作的一首詞。上片詞人寫自己同情茘支的悲涼身世;下片則回憶雙茘支苦難的經歷,感慨有情人苦離分。全詞將雙茘支當成人來寫,富有情調,耐人尋味。

賞析

上片,槪寫茘支的悲凉身世,發出同情的感嘆。「天與化工知,賜得衣裳總是緋。」與人一樣,雙茘支與單茘支,都是由天工造化出來的。所不同的是:雙茘支确實罕見難得。它是天特別賜予的。「總是」二字,特別傳神。緋,在古代爲一種特殊的顔色,所以這種特殊的雙茘支,便成了上貢的果品,平民百姓望而止步,於是置放「華堂深處」,每每望見,令人心酸。一箇普通的雙茘支的地位,竟人爲地擡到如此神聖的地步。誰知晴天霹靂,雙茘支在「華堂深處」遭到厄運。「憐伊」呀,「憐伊」的是可憐的雙茘支兩顆核仁(「兩副心腸」)竟要與肉分離了。上片,明在寫雙茘支,卻在寫一對靑梅竹馬式的戀人如雙茘支同樣的身世。開始,天賜良緣,情敦意篤,高潔純眞,後來,被人爲地殘酷拆破,成了罪惡社會的殉葬品。 下片,藉回憶雙茘支苦難的經歷,贊嘆戀人生死不渝的堅貞品格。想當年,雙茘支與人一樣,「自小便相隨」,形影不離;就是作爲「綺席歌筵」上的欣賞珍品,貴人衹是欣賞欣賞,雙茘支在短時間內不分離(「不暫離」)。可是,雙茘支命途多舛。作爲貢品已是命中注定,它自然地「苦恨人人分拆破、東西」。皇帝是貪婪的,又是殘忍的。越是成雙成對而相連的茘支,越是被他凶「拆」凶噬,這是人世間的歷史悲劇。「怎得成雙似舊時」,無可奈何,讓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爲人間的遺憾。這一無答而問的設問結尾句,非常有力,提醒世人:在封建社會裏,成雙的茘支永遠不會有恢復「似舊時」的美夢的。下片,與上片一樣,還是在繼續感嘆那對天然的少男少女的堅貞如一的精神。她愛,愛她們「自小便相隨,綺席歌筵不暫離」的往日風流;她恨,恨那殘酷的現實太無情。本是深閨無人識的少女,一旦被掠進宮裏成爲歌妓,情侶被活活「拆破」,你我「東西」。「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怎得成雙似舊時」,留戀衹是留戀,終歸衹是英靈中的美願而已。 這是一首詠物詞,全詞,以象徵、擬人的手法,把雙茘支當人寫,把人又當茘支寫。字字寫人,語語雙關,富有情趣。較之「花間」詞有了根本性的革命,實爲婉約詞中的一朵奇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化工:自然的創造力。
  • 緋(fēi):紅色。

翻譯

上天和大自然是知道的呀。賜予了(它們)總是紅色的衣裳。每每在華麗的廳堂深處看到,憐愛它們。(它們)兩個心靈相同就像一個整體。從很小的時候就互相跟隨,在華麗的宴席和歌筵上從不短暫分離。非常痛恨被人分開破壞,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怎樣才能像過去那樣成雙成對呢。

賞析

這首詞以雙荔支爲喻,寄託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被拆分破壞的惋惜之情,也暗含着對於人世中一些美好關係被割裂的感慨。詞中用「憐伊」表現出對雙荔支的喜愛和憐惜,用「苦恨」表達了對其被分開的遺憾與無奈。整體語言生動形象,情感真摯,藉助生活中常見的景象,傳達出一種深沉而細膩的感受。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