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
玉龜山,東皇靈媲統羣仙。絳闕岧嶢,翠房深迥,倚霏煙。幽閑,志蕭然,金城千里鎖嬋娟。當時穆滿巡狩,翠華曾到海西邊。風露明霽,鯨波極目,勢浮輿蓋方圓。正迢迢麗日,玄圃清寂,瓊草芊綿。
爭解繡勒香韉,鸞輅駐蹕,八馬戲芝田。瑤池近、畫樓隱隱,翠鳥翩翩。肆華筵,間作脆管鳴絃,宛若帝所鈞天。稚顏皓齒,緑髮方瞳圓極,恬淡髙妍。
盡倒瓊壺酒,獻金鼎藥,固大椿年。縹緲飛瓊妙舞,命雙成、奏曲醉留連,雲璈韻響寫寒泉。浩歌暢飲,斜月低河漢。漸漸綺霞、天際紅深淺。動歸思、迴首塵寰,爛熳遊、玉輦東還。杏花風、數裏響鳴鞭。望長安路,依稀柳色,翠點春妍。
拼音
注釋
戚氏:本曲名,後沿用爲詞牌。宋柳耆卿所創,長調慢詞,《樂章集》入「中呂調(夾鐘羽)」。全詞三疊,凡二百十二字,爲北宋長調慢詞之最,亦堪稱柳詞壓軸之作。《欽定詞譜》:「柳耆卿《樂章集》注『中呂調』。丘長春詞名《夢遊仙》。此調宋人作者甚少,可平可仄倶參後蘇、丘二詞。後段兩仄韻亦用三聲叶。蘇詞中闋第七、八句倶六字,後闋第六句用韻,又多一字,與柳詞異。舊本中闋第七句脫一『脆』字,後闋第九句重一『漸』字,今倶改正。丘調前闋第十三句少一字,中闋第八、九句俱六字,後闋第七句多押一韻,第十句少一字,第十二句七字,與柳、蘇詞異。」《詞律》、《詞譜》皆以柳詞《戚氏·晚秋天》爲正體,三闋二百十二字,前闋十五句九平韻,中闋十二句六平韻,後闋十六句六平韻兩叶韻。《詞律》、《詞譜》皆以東坡所作《戚氏·玉龜山》爲別體,三闋二百十三字,字句、用韻與柳詞稍異,前闋十五句九平韻,中闋十一句七平韻,後闋十五句七平韻兩叶韻。
調注:「戚氏一首」傅注本存目闕文。今據元延祐本補録正文,標點從《全宋詞》,分片從曹樹銘編《東坡詞》。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調名下注云:「此詞始終指意,言周穆王賓於西王母事。」毛本調名下注云:「此詞詳敍穆天子、西王母事。世不知所謂,遂謂非東坡作。李端叔跋云:『東坡在中山,宴席間有歌《戚氏》調者,坐客言調美而詞不典,以請於公。公方觀《山海經》,卽敍其事爲題,使妓再歌之。隨其聲塡寫,歌竟篇就,纔點定五六字而已。』」劉尚榮按:「毛本注蓋本陳直齋《直齋書録解題·巻二十一·歌詞類》,原文如下:『《東坡詞》二巻。蘇文忠公軾撰。集中《戚氏》,敘穆天子、西王母事,世不知所謂,李端叔跋詳之。蓋在中山燕席間有歌此闋者,坐客言調美而詞不典,以請於公,公方觀《山海經》,卽敍其事爲題,使妓再歌之,隨其聲塡寫,歌竟篇就,纔點定五六字而已。端叔時在幕府目撃,必不誣,或言非坡作,豈不見此跋耶?今坡詞多有刊去此篇者。』」
玉龜山:龍楡生箋:「古樂府《玉龜曲》:『玉龜山,眞長仙,九光耀,五雲生。』」
東皇靈媲(Pì):龍楡生箋:「《尚書緯》:『春爲東皇,又爲靑帝。靈姥,謂西王姥。』《淮南子·覽冥訓》:『西姥折勝,黃神吟嘯。飛鳥鎩羽,走獸廢腳。』」靈媲,元延祐本作「靈嫓」,據明呉訥鈔本改。《歴代詩餘·巻一百》引此詞作「靈姥」,龍本從之。
絳闕:龍楡生箋:「傅休奕《雲中白子髙行》:『閶闔闢見,紫微絳闕。』」
翠房:龍楡生箋:「孫逖《尋龍湍》詩:『漁父歌金洞,江妃舞翠房。』李太白《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詩:『閉劒琉璃匣,鍊丹紫翠房。』」
蕭然:《能改齋漫録·巻十七·〈樂府·東坡戚氏詞〉》引此詞作「悄然」。
金城:龍楡生箋:「《墉城集仙録》:『王母所居,有金城千里,玉樓十二。』」
鎖嬋娟:元延祐本作「瑣嬋娟」,今據《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改。
穆滿巡狩:龍楡生箋:「荀勖《〈穆天子傳〉序》:『其書言周穆王遊行之事。《春秋左氏傳》:「穆王欲肆其心,周行於天下,將皆使有車轍馬跡焉。」其書所載,則其事也。王好巡守,得驊駵騄耳之乘,造父爲御,以觀四荒。北絶流沙,西登崑崙,見西王母。與《太史公記》同。』」
翠華:龍楡生箋:「謂車駕也。《上林賦》注:『以翠羽爲旗上葆葆,謂車蓋也。』」
鯨波:龍楡生箋:「江總《秋日遊昆明湖》詩:『蟬噪金隄柳,鷺飲石鯨波。』駱觀光《和孫長史秋日臥病》:詩:『決勝鯨波靜,騰謀鳥谷開。』」
輿蓋:龍楡生箋:「《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以象天,崇十尺。』」
玄圃(bù):龍楡生箋:「《淮南子·墬形訓》:『崑崙去地一萬一千里,上有層城九重。或上倍之,是爲閬風。或上倍之,是爲玄圃。以次相及。』」
瓊草芊(qiān)綿:龍楡生箋:「《山海經》:『梁地有金鑪峰,神仙所居之跡。瑤草乃珊瑚之類,仙家用以合丹藥服餌。』又:『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爲䔄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李太白《送族弟襄歸桂陽》:『春潭瓊草緑可折,西寄長安明月樓。』《説文》:『芊芊,草盛貌。』謝康樂《山居賦》:『孤岸竦秀,長洲芊綿。』」
繡勒香韉(jiān):龍楡生箋:「《説文》:『勒,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一説馬轡也。有銜曰勒,無曰韉。任訽(Gòu)《庚辰十二月十九日雪》詩:『繡勒錦韉生羽翮。』《説文》:『韉,馬鞁(bèi)鞁,車駕具也具也。』韓致堯《馬上見》詩:『自憐輸廐吏,餘暖在香韉。』」
鸞輅(lù)駐蹕(bì):龍楡生箋:「《釋名·卷七·釋車》:『天子所乘曰玉輅,以玉飾車也。輅,亦車也,謂之輅者,言行於道路也。』《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靑陽左个,乘鸞輅,駕蒼龍,載靑旂,衣靑衣,服蒼玉。』《漢官儀》注:『皇帝輦左右侍帷幄者稱警,出殿則傳蹕,止行人淸道也。』《古今注》:『警蹕,所以戒行徙。周禮蹕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皆蹕止也。』又:『蹕,路也,所行者皆警於塗路。』」
八馬戲芝田:龍楡生箋:「《拾遺記·巻三·周穆王》:『穆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絶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遞而駕焉,按轡徐行,以匝天地之域。』王融《曲水詩序》:『夏后兩龍,載驅璿臺之上;穆王八駿,如舞瑤水之陰。』《十洲記》:『祖洲近在東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萬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長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當時活也,服之令人長生。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如烏狀,銜此草覆死人面,當時起坐而自活也。有司聞奏,始皇遣使者賫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東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瓊田中,或名爲養神芝。其葉似菰苗,叢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於是慨然言曰:「可採得否?」乃使使者徐福發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攝楼船等入海尋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後亦得道也。』」
瑤池:龍楡生箋:「《穆天子傳》:『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缶吾]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缶吾]。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爲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翠鳥:龍楡生箋:「《竹書紀年》:『穆王十三年,西征,至於靑鳥之所憇。』《漢武故事》:『七月七日,忽有靑鳥飛集殿前。東方朔曰:「此西王母欲來。」有頃,王母至,三靑鳥夾侍王母旁。』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翩翩三靑鳥,毛色奇可憐。』」
間作脆管鳴絃:《蘇長公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無「脆」字。《能改齋漫録·巻十七·〈樂府·東坡戚氏詞〉》引此詞作「間作翠管鳴絃」,較勝。《歴代詩餘·巻一百》引此詞作「花間作管鳴絃」。龍楡生箋:「白樂天《霓裳羽衣舞歌》:『淸絃脆管纖纖手。』」
帝所鈞天:龍楡生箋:「《穆天子傳》:『觴天子於磐石之上,天子乃奏《廣樂》。』郭景純注:『《史記》云:「趙簡子疾不知人,七日而寤,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心。』」』『廣樂』之義見此。」
稚顏:元延祐本、毛本作「稚頭」,義晦。今據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改。
方瞳:龍楡生箋:「《南史·巻七十六·〈隱逸列傳·陶弘景傳〉》:『仙書云:「眼方者壽千歳。」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拾遺記·巻三·周靈王》:『老聃在周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與世人絶跡。帷有黃髮老叟五人,或乘鴻鶴,或衣羽毛,耳出於頂,瞳子皆方,面色玉潔,手握靑筠之杖,與聃共談天地之數。及聃退跡爲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術,四海名士,莫不爭至。五老,即五方之精也。』」
金鼎:龍楡生箋:「江文通《別賦》:『守丹竃而不顧,鍊金鼎而方堅。』陳拾遺《感遇詩三十八首》:『金鼎合丹神,世人將見欺。』」
大椿:龍楡生箋:「《莊子·巻一·〈内篇·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歳爲春,八千歳爲秋,此大年也。』」
飛瓊:龍楡生箋:「《漢武内傳》:『王母乃命侍女許飛瓊鼓震靈之簧。』《本事詩·事感·許渾改夢詩》:『詩人許渾,嘗夢登山,有宮室淩雲,人云:「此崑崙也。」旣入,見數人方飲酒,招之,至暮而罷。詩云:「曉入瑤臺露氣淸,坐中唯有許飛瓊。塵心未斷俗縁在,十里下山空月明。」他日復至其夢,飛瓊曰:「子何故顯余姓名於人間?」座上卽改爲「天風吹下歩虛聲」,曰:「善。」』」
雙成:龍楡生箋:「《漢武内傳》:『王母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琅之璈,董雙成吹雲和之笙。』項斯《送宮人入道》詩:『願隨仙女董雙成,王母前頭結伴行。』」
雲璈(áo):龍楡生箋:「《漢武内傳》:『上元夫人自彈雲林之璈,歌歩玄之曲。』《名山記》:『《太微玄淸左夫人曲》:「西庭命長歌,雲璈乘虛彈。」』」
寫寒泉: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歴代詩餘·巻一百》引此詞作「瀉寒泉」。
漸漸綺霞:《蘇長公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作「漸漸倚霞」,龍本作「漸綺霞」。龍楡生箋:「謝玄暉《晩登三山还望京邑》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迴首:《蘇長公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作「迴兮」,《歴代詩餘·巻一百》引此詞作「迴盼」。
爛熳遊:龍楡生箋:「白樂天《代人贈王員外》詩:『靜接殷勤語,狂隨爛熳遊。』」熳,明呉訥鈔本、毛本作「漫」,亦通。
玉輦:龍楡生箋:「丘遲《侍宴樂遊苑送徐州應詔》詩:『輕荑承玉輦,細草藉龍騎。』」
春妍:《能改齋漫録·巻十七·〈樂府·東坡戚氏詞〉》引此詞作「秦川」。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東皇霛姥(dōng huáng líng lǎo):司春之神和主隂霛之神。
- 絳闕(jiàng què):宮殿寺觀前的硃色門闕。
- 岧嶢(tiáo yáo):山勢高峻的樣子。
- 深迥(shēn jiǒng):深遠。
- 霏菸(fēi yān):飄飛的雲霧。
- 嬋娟(chán juān):這裡指美女或美好的事物。
- 穆滿:周穆王。
- 巡狩(xún shòu):帝王離開京城巡行境內。
- 翠華:天子儀仗中以翠羽爲飾的旗幟或車蓋。
- 明霽(míng jì):雨後天晴。
- 極目:用盡目力遠望。
- 輿蓋(yú gài):車輿與車蓋。
- 玄圃(xuán pǔ):傳說中崑侖山頂的神仙居処,中有奇花異石。
- 芊緜(qiān mián):草木茂盛緜延的樣子。
- 鸞輅(luán lù):天子王侯所乘之車。
- 駐蹕(zhù bì):皇帝後妃外出,途中暫停小住。
- 雲璈(yún áo):一種樂器。
- 大椿年:比喻長壽。大椿,傳說中的神樹,以八千嵗爲春,八千嵗爲鞦。
繙譯
在玉龜山,東皇霛姥統領著群仙。那硃紅色的宮闕高聳,翠綠的房捨幽深,在飄飛的菸霧中若隱若現。這裡幽靜閑適,心志淡泊恬靜。金城千裡,將美好如嬋娟般的事物緊鎖其中。儅年周穆王巡遊狩獵,他的儀仗隊曾到達海的西邊。風雨過後,天氣放晴,海麪寬廣,波濤洶湧,氣勢倣彿浮起的車輿繖蓋般壯濶。此時正是陽光明媚的美好日子,玄圃清寂,仙草茂盛緜延。人們爭相解開綉帶,卸下香鞍。天子的車駕停畱在此,八種神馬戯耍於芝田。瑤池很近,畫樓隱隱可見,翠鳥翩翩飛舞。
這裡擺設豪華的筵蓆,不時傳來清脆的琯樂聲和悠敭的弦樂聲。就好像天帝所在的鈞天樂土。蓆上的人們麪容稚嫩,牙齒潔白,頭發烏黑,瞳孔明亮,極其純真、恬靜、高雅、美麗。人們盡情倒出瓊壺中的美酒,獻上金鼎中的仙葯,期望能夠長壽。那縹緲的飛瓊跳起美妙的舞蹈,命雙成奏曲,讓人沉醉流連忘返,雲璈的樂聲如寒泉流淌般悅耳。人們放聲高歌,暢快飲酒,直到斜月低垂,銀河隱現。漸漸地,天邊的彩霞出現了深深淺淺的紅色。觸動了歸鄕的思緒,廻首人間塵世。盡情遊玩之後,皇帝的車駕曏東返廻。杏花風中,數裡之內都響著馬鞭聲。遙望長安的道路,依稀可見柳色,點綴著春天的美好。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一個神話般的仙境和一場盛大的宴會場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上闋通過描寫玉龜山的景色和歷史傳說,營造出神秘而宏偉的氛圍。下闋則著重描寫宴會上的歡樂情景和人們的美好形象,以及各種表縯和娛樂活動,展現出繁華和愉悅的氛圍。整首詞用詞華麗,意境優美,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奇幻和美好想象的世界中。同時,詞中也透露出對時光短暫、歡樂易逝的感慨,以及對塵世的一絲眷戀。最後以對長安路的遙望和對春天景色的描繪作結,給人以餘味悠長的感覺。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