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蘇軾啓:近來分別後,多次承蒙你寫信問候我,詳知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我生性剛直、待人不周到,所學不合時宜、能力見識低下,因而遭貶多年,不敢再自居於達官貴人的行列。自從渡海北還,見到平生的親戚故舊,不知爲什麼都象隔世人那樣生疏,何況與你沒有一天的交往,而怎麼敢希求彼此結爲朋友呢?幾次蒙你親來我處,交談間情意親切如同舊友一樣,欣幸已極使人出乎意料,這簡直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你給我看的信和詩賦雜文,我閱讀得很熟了。大致都象行動着的雲和流動着的水一樣,本來沒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應該流動時就流動,不能不停止時就停止,文章條理自如,姿態多變而不受拘束。孔子說:“語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傳也不能流傳很遠。”又說:“文辭以能表達出意思即可。”那麼文辭僅僅在於表達出意思,就似乎不需講究文采了,完全不是這樣。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象拴住風捉住影那樣困難,能使所寫的事物在心裏徹底明白,大概在千萬人中未必能找到一個,更何況在口說時和手寫時也能表達得很明白呢!做到這樣纔可說是文辭能表達出意思。既然文辭能將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達,那也一定是富於文采的。揚雄好用艱深的語言,掩飾本來是很淺近的道理,如果直說出來,是人人都懂得的。這種作文方法正如他所說的是雕蟲篆刻(只注意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屬於這一類。楊雄唯獨後悔作賦,是爲什麼呢?他一生講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賦相比較只是在音節上略有改變,便稱爲經,可以嗎?屈原作《離騷經》,是變風、變雅的發展,雖與日月競放光彩也是應該的,難道可以因其文體與賦相近似而說它是雕蟲小技嗎?如果賈誼能見到孔子,他的學行可以超過“升堂”而達到“入室”的境地:揚雄竟然因賈誼作過賦便鄙視他,甚至把他同司馬相如一樣看待。揚雄見識淺陋象這類的例子很多,這一點只可與明白事理的人談談,很難同一般人講清楚的,這裏因論述文章偶然說到這個問題。歐陽修說,好的文章如純金美玉,市上價錢是有規定的,不是人們靠口說就能定出它的貴賤。我的話很拉雜,對你哪能有益處,非常慚愧恐懼。
你要我爲惠力寺法雨堂寫“法雨”兩字,我本不善於寫大字,勉強寫畢竟寫不好,加之船上地點狹窄不好寫,故未能照你的囑咐辦理。然而我正好要經過臨江,當往遊惠力寺。或許惠力寺的僧人想讓我寫點什麼。一定寫上幾句題留院中,以安慰你思親的心意。今天到達峽山寺,稍作停留就離去。彼此相距越來越遠,千萬希望你隨時愛護自己的身體,其餘不一一細說。
注釋
奉違:指與對方告別。奉,敬詞;違,別離。
亟(qì):屢次。
辱:委屈,謙詞。
具審:完全瞭解。
審:明白。
受性:秉性,秉賦。
剛簡:剛強質直。
學迂:學問迂闊。
材下:才幹低下。
坐廢:因事貶職。
累年:好幾年。蘇軾於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放逐惠州,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改謫儋州,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始內調,前後達七年。
復齒縉(jìn)紳:再列入士大夫階層。
還海北:這是指徽宗繼位,蘇軾遇赦,自海南島貶所渡海北還的事。
左右:本指左右侍從的人,這裏是對人的尊稱。
雅:素常,指舊交情。
見臨:來訪。
傾蓋如故:一見如故。傾蓋,《孔子家語》記孔子之郯,遇程子於途,並車對語,彼此的車蓋相依而下傾。形容偶然相遇卻如老朋友一般。
過望:出乎意料之外。
書教:這裏指書啓、諭告之類的官場應用文章。
質:這裏指體式。
文理:指文章的結構、脈絡。文,文彩。
行:這裏指傳播。
辭:指語言。
疑若:似乎。
妙:奧妙。
景:同“影”。
是物。此物,指所求得事物的奧妙。
蓋:大概是。
大可勝用:用不完。
揚雄:字子云,西漢著名學者。
好:喜歡。
文:遮掩,粉飾。
說:內容。
正言:直截了當地說。
蟲:蟲書,秦代八種字體之一,筆劃如蟲形的一種字體,。
刻:刻符,秦代八種字體之一,刻在信符上的一種字體。
雕蟲篆刻:雕琢字句的意思,比喻小技。
《太玄》、《法言》:均爲揚雄所著。
類:這一類(雕蟲篆刻的東西)。
獨:只是。
音節:指辭賦的用韻、講求聲調等。
經:揚雄仿《易經》作《太玄》,仿《論語》作《法言》,自以爲是“經”書了。
《離騷經》:漢·王逸注《楚辭》,尊《離騷》爲經,稱《九章》、《九歌》爲傳。
風、雅:代指《詩經》。
再變:風雅中一些抒寫憂怨之情的詩,漢人稱爲“變風”、“變雅”,見《毛詩序》。蘇軾以《離騷》比附風雅,故云“再變”。
賈誼:西漢著名的政論家、辭賦家,著有《新書》。
升堂有餘:指道德學問修養達到極深造詣的階段。入門、升堂、入室,道德學問修養由淺入深的三種境界。升堂,喻學問已達相當的深度。《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以賦鄙之:揚雄因爲賈誼曾作過賦,所以輕視他。
司馬相如:西漢著名的辭賦家。
同科,等類齊觀。科,品類。
陋:識見低下。
比:類。
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文忠是他的諡號。
愧悚(sǒng):慚愧和恐懼。
須:需要。
惠力:佛寺名。
法雨堂:當爲惠力寺中的一個堂名。謝民師曾求蘇軾給惠力寺題寫“法雨堂”的匾額。
局迫:狹窄。
如教:照囑託辦。
方:將來。
臨江:今江西省清江縣。
或:也許。
念親:思念父母。
峽山寺:即廣慶寺,在廣東省清遠縣,因山對峙江中,故得此名。
少留:稍稍停留。
愈遠:(離開您)愈加遠了。
以時:隨時。
自愛:保重自己。
賞析
全文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幸甚過望,不可言也”,是依着一般書信的規格,開頭寒暄幾句,並從中流露出“坐廢累年”的感慨,同時也對謝民師的熱情相待以及二人的文章知交表示特別的高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部分發於客套寒暄,但卻又不僅僅流露於一般文人的那種故作姿態。作者在問候致意之中,自然而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顯得真切誠摯。本來如“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這些話都屬於一般性的客套,但聯繫到蘇軾這個人,則就是出自內心肺腑了。蘇軾一生坎坷多難,遭際極不平常,晚年又被謫貶嶺南,歷盡艱辛。他雖然不失通達,但是一生磨難,也形成了他對命運的感慨。何況作者在這裏並不停留於這種客套,而是直接言及自身,“某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這裏緊扣上文,不但概述了自己處身的環境,而且包含了內心深處的嘆息。既可與上相承,又復往下延伸,顯得貼切恰當,毫無斧鑿痕跡。接着又具體加以說明,“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這幾句話,聯繫上面,直涉自己與謝民師之間的關係,對於下面將要說的話,還起到一種烘托和對比的作用,這就使得“數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這種本屬平常之理帶有一種不同尋常之情,樸實自然,卻又不落俗套。這一部分始於問候致意,結於友好相言,內容一致而又毫不重複,感情單一而又不顯呆板,何況其間一逆三折,已經曲盡變化而平直不露。短短几句,既含有轉折自然之妙,又具統一連貫之妙;既見思想感情的漸進發展,又見事項說明的環環相因。從這裏可以看到蘇軾爲文巧奪天工的才情。
如果說蘇軾文章的自然在第一部分寥寥幾句中已極盡承轉之妙的話,那麼在第二部分則是在自然的變化一致中充分表現了這一特色。實際上,“自然”所包含的意蘊本身就是多方面的。語言、結構承轉的工巧自然,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對於蘇軾來講,這些還僅僅屬於比較淺顯的形式方面的東西。東坡的自然還強調了能夠隨物賦形,能夠在寫作過程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亦即文中所講的,不僅瞭然於心,同時要了然於口,瞭然於手,到達“辭達”的程度。這就要求一種更高的自然表達能力。
第二部分從“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到“紛紛多言,豈能有益於左右,愧悚不已!”這一部分是整個文章的中心,作者暢談了自己對文章的見解。上半段敘議結合,旨在達理;下半段評說古人,力圖明事。作者先是從評論謝民師的文章作品入手,強調了“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可以說,這一命題正是作者對文章要求的一個根本法則,既有形式的因素,又包含內容的成分。作者以行雲流水爲喻,生動而富於形象,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雲與水不是靜止的,它們時刻都在運行之中;雲行水流,雖無一定的樣式,但其或行或止都必符合一定的規律。作者在《自評文》中對這一點另有過闡釋,“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這也就是說,文章之作如同水流一樣,因爲事物本身是在不斷流動變化,所以導致了文章的寫作也要不斷變化,不能拘於一格。這才叫作“文理自然”,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章顯得姿態橫生。作者根據這一命題,引發了以下的各種論述。對孔子的話“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及“辭達而已矣”的解釋,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擴展,其出發點亦無非是表達了作者的基本思想。但這種表達方法又不限於靜態的描寫,而是予以創造性的發揮。作者雖在說理釋意,但並不滯留於夾角之中,所以從表面上看來,這裏講的文辭與達意的關係以及文辭表現之精妙,似乎已超越了文章的基本命題,但實際上卻不然。作者恰巧是從自己的立意出發,但又絲毫不見拖泥帶水,也沒有遊離脫節,更看不到經意刻求的成分。而且這番對“辭達”內涵的發微之見,在最後“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處,又悄然迴歸,如細細品味,就會感到其與前面所言的“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之說暗暗相合。這一段所表現出的自然,則主要在於作者對於客觀規律的準確把握以及對事物之間的各種關係的清晰認識。這體現了深入內部的自然,表面上的隨意揮灑,實際上卻是把各各不一的事物,歸於一個基本命題,使之體現了統一的主旨。
緊接着的下半部分是蘇軾對具體作家的評說。以揚雄爲例,指出“揚雄好爲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這是以實例來說明“辭達”。揚雄的失誤主要在於沒有很好地掌握“辭達”這一要領,並不在於運用什麼形式,所以諸如其所作的《太玄》、《法言》等,雖從形式上加以變化,但由於沒有與內容相適應,因而,也不免爲“雕蟲篆刻”之類。作爲反證,蘇軾還羅列了屈原、賈誼、司馬相如等作家,論其優劣,以明“辭達”的深刻內涵。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蘇軾所竭力推崇的自然是一種把對客觀事物本質的充分把握與求得準確精當地表達相結合的“自然”。這一段話較多鋪張,但卻體現了作者的“行於所當行”的思想,雖然僅僅評論具體作家,但在意義上卻是一種與前面相銜接的必然。作者講“因論文偶及之耳”,實則是舉其典型加以說明。最後引用歐陽修的話:“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終於與前面相呼應,並且含意雙重,耐人尋味。
文章第三部分從“所須惠力法雨堂兩字”直到結束,又回涉謝民師信中所及之事,以此作結,並報告自己的行程。這一部分筆墨簡潔,從整個書信的角度講,也是通篇結構的一個自然不可或缺的部分。至於其間記敘事件的明晰而富有層次,則不失大家手筆。
縱觀全文,信的前、後兩段文字,是談與謝民師的友情,和對有關問題的答覆。中間一段,是信的主要部分,用簡潔生動的語言,通過評論謝民師的文章,表述了自己對文章的見解。他指出寫文章要“文理自然”,要如“行雲流水。與此相聯繫,又主張辭以達意爲主,但又不能忽視文采。在蘇軾看來,“辭達”與有文采是完全統一的。要做到“辭達”,首先必須深切體物,對事物作深入的觀察和全面的認識,使之“瞭然於心”,然後要善於達意,用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文字將它表達出來,使之“瞭然於口與手”,也就必然具有文采,所以他說:“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另一方面,他反對雕琢,反對故作艱深,對揚雄提出了批評。蘇軾的這些見解是很有價值的,這也是他一生創作經驗的總結。這篇文藝書簡,要言不煩,善用比喻和具體事實並引用孔子的話來闡明自己觀點。全文筆勢流動,揮灑自如,很能體現蘇軾文章的特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亟(qì):屢次。
- 縉紳(jìn shēn):古代稱官僚或做過官的人。
- 傾蓋:原指車上的傘蓋靠在一起,後形容初次相逢或訂交。
- 揚雄:西漢辭賦家。
- 風雅: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大雅》《小雅》。
- 芻(chú):喂牲畜的草。
翻譯
最近離別後,屢次承蒙您問候,詳知您日常生活很好,非常欣慰。我天性剛直簡明,學問迂闊,才能低下,因事獲罪被廢棄多年,不敢再和官員們並列。自從回到海邊,見到平生的親友,恍惚覺得如同隔世之人,何況和您沒有一天的交往,怎敢求結交呢?您多次屈尊來訪,一見如故,真是太幸運超出期望了,無法用言語表達。
您給我看的書信文章及詩賦雜文,我都仔細看了。大致如同行雲流水,本來沒有固定的形態,只是常在應當行進時行進,常在不可不停頓時停頓,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說:「說話沒有文采,流傳就不會久遠。」又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如果說言辭只是爲了表達意思,就好像不用有文采,這是很不對的。尋求事物的精妙,如同繫住風捕捉影子,如果能讓這事物在心裏清楚明白,大概千萬人裏也遇不到一個。更何況能讓它在口和手上也清楚明白呢?這才叫言辭表達。言辭到了能表達意思的時候,那麼文采就用不完了。揚雄喜好作艱深的言辭來闡述淺顯易懂的道理,如果正常表達,那人人都能懂得。這正像所謂的雕蟲篆刻,他的《太玄》《法言》都是這類。但他唯獨後悔作賦,爲什麼呢?一輩子搞雕蟲篆刻,卻只是改變了它的韻律節奏,就說是經典,行嗎?屈原作《離騷經》,大概是風雅的第二次演變,即使和日月爭光也可以。能因爲它類似賦就說是雕蟲嗎?假使賈誼見到孔子,進入孔子學問的殿堂還綽綽有餘呢,卻因爲他作賦而輕視他,以至於和司馬相如等同看待,揚雄的淺陋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只和明白的人講,可以理解的人說,難以和一般人說;因爲談論文章偶爾說到這些。歐陽文忠公說文章如精金美玉,在市場上有定價,不是人能用嘴說定貴賤的。說了這麼多話,哪能對您有好處呢,很是慚愧惶恐!
您所需要的「惠力法雨堂」兩個字,我本來不擅長寫大字,勉強寫也終究不好;再者在船上空間狹小難寫,不能如您所要求的那樣。但是我剛好經過臨江,應當會去遊覽那裏。如果有僧人想做些記錄,我會寫幾句話留在寺院裏,安慰您思念親人的心意。今天到達峽山寺,稍作停留馬上離開。離您越來越遠,希望您時時刻刻自己珍愛自己。
賞析
這是蘇軾回覆答謝民師的一封書信,信中表達了對答謝民師的感激、對其文章的讚賞以及自己對文學創作的見解。在讚賞對方文章時,以「行雲流水」來形容其自然流暢,強調了作文應文理自然且姿態橫生。蘇軾反對揚雄故作艱深的辭藻風格,並通過屈原的例子說明不能因爲形式而貶低作品的價值。同時借歐陽修的觀點說明文章價值由自身品質決定,非個人隨意評判。信中還提到無法滿足對方題字的請求,並表達了對對方的掛念與祝福。整體展現了蘇軾對文學獨特而深刻的理解,且文筆隨性灑脫又真摯誠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