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拼音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張子野詞》入「雙調」。李德潤詞名《定風流》,張子野詞名《定風波令》。又名《捲春空》、《醉瓊枝》。敦煌曲子詞聯章兩首,其一:「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塞騁僂侈。手執緑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堪羨昔時軍伍,謾夸儒士德能康。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其二:「征戰僂羅幹練,伶俐,機靈未是功,儒士僂侈轉更加。三策張良非惡弱,謀略,漢興楚滅本由他。項羽翹據無路,酒後難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兩詞爲武將與儒士回答,「定風波」以喩平定社會動亂,詞風豪健,爲此調之始詞。另有敦煌曲子詞三首爲講述傷寒病癥口訣。此體始自五代歐陽炯,爲通用之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闋五句三平韻叶二仄韻,後闋五句二平韻叶四仄韻。另有雙調六十三字,前闋五句三平韻叶兩仄韻,後闋六句四仄韻叶兩平韻;雙調六十字,前闋五句三平韻叶兩仄韻,後闋五句兩平韻叶兩仄韻;雙調六十字,前後闋各五句兩平韻叶兩仄韻諸變體。《樂章集》演爲慢詞,一入「雙調」,一入「林鐘商」,幷全用仄韻。此調以七言句式爲主,毎句用韻,於平聲韻中三叶仄韻,插入三箇兩字句,調勢於流暢時忽然頓挫轉折,因而韻律複雜,其中之兩字句很難處理,用此調時應注意格律與詞意之轉折變化。此調適應之題材較廣。從始詞來看,此調宜於表現社會重大題材,亦宜言志與酬贈。歐陽炯、孫孟光、蔡申道、陳西麓等亦用以抒閨情。魏夫人用以寫暮春感懷,詞情極爲婉約。歐陽文忠詞六首,多寫人生感慨。這首詞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作於黃州。 題注:沙湖,地名,在黃州城東南30裏,蘇軾被貶黃州後,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看田歸途遇雨後所作。已而,不久,過一會。傅子立注:「公舊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乃遂晴,故作此詞。』」劉尚榮按:「此條題注原鈔於調名下,今移詞後。元延祐本刪『公舊序云』四字,徑以此注爲詞題。又脫『獨』、『詞』等字,『已乃』作『已而』。《蘇長公二妙集》本無『雨具先去』四字,無『故』字。明呉訥鈔本『同行』作『同去』。龍本『故作此詞』作『故作此』。」 吟嘯:吟詠長嘯。傅子立注:「《晉書·阮籍傳》:『阮籍登山臨水,嘯詠自若。』」劉尚榮按:「事詳《晉書·巻四十九·阮籍傳》。」 竹杖芒鞋:竹杖和草鞋。傅子立注:「無則詩:『騰騰兀兀恣閑行,竹杖芒鞋稱野情。』」劉尚榮按:「《全唐詩·巻八百二十五》收無則詩三首,無此句,則爲其佚詩也。宋·陳芸居編《江湖小集·巻二十二·李雪林〈剪綃集〉》有《重寄》集句詩,首句云『竹杖芒鞋稱野情』,署無則句。又『騰騰兀兀恣閑行』二句詩別見於宋刊施顧《注蘇詩·巻十二·答任師中、家漢公》『芒鞋老菑畬』句下小字夾注,署名元微之名。然《元氏長慶集》中無此二句。待考。」芒,傅注諸本皆誤作「芸」,據元延祐本改;鞋,龍本作「芒鞵」。 一蓑煙雨:傅子立注:「鄭都官詩:『往來煙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無餘。』魏草堂詩:『何日扁舟去,江上負煙蓑。』」劉尚榮按:「鄭詩乃羅鄴《釣翁》詩句,見《全唐詩·巻六百五十四》,『往來』原作『來往』,題下原注云:『一作鄭谷詩。』然而《全唐詩》巻内鄭都官未收此詩。又,《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巻三十七》收此詩,署名鄭都官作。魏句見魏草堂《東觀集·巻七·暮春閑望》,上句原作『扁舟何日去』。」蓑,元延祐本、《東坡外集》作「莎」。 料峭:傅子立注:「公有詩云:『漸覺春風料峭寒。』」劉尚榮按:「句出《送范德孺》,見《東坡續集·巻三》,『春風』原作『東風』。」 蕭瑟:風吹雨落的聲音。傅注本、毛本作「瀟灑」。按,東坡又有《獨覺》詩曰:「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於此詞句同,因疑「蕭瑟」更近蘇詞原貌。茲從元延祐本。 也無風雨也無晴:意思是風雨天氣和晴朗的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闋着眼於雨中,下闋着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賞析

此詞爲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藉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頽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箇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爲之一新,心胸爲之舒闊。 過闋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旣與上闋所寫風雨對應,又爲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啓示:自然界的雨晴旣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挂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闋「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旣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莫聽:不要聽,不要理會。
  • 穿林打葉聲:指風吹過樹林,樹葉相互撞擊發出的聲音。
  • 吟歗:吟詩長歗,抒發情感。
  • 徐行:慢慢行走。
  • 竹杖芒鞋:竹制的手杖和草鞋,象征簡樸的生活方式。
  • 輕勝馬:形容步履輕快,勝過騎馬。
  • 一蓑菸雨:一襲蓑衣,象征麪對風雨無懼的精神。
  • 任平生:任憑一生中的風雨起伏。
  • 料峭:形容春風帶著寒意。
  • 斜照:夕陽。
  • 蕭瑟:形容環境淒清或心境落寞。
  • 歸去:返廻。

繙譯

別去理會那穿透樹林的風雨聲,不妨邊吟詩邊長歗,慢慢前行。手拿竹杖,腳踏草鞋,這樣的輕松比駿馬還要暢快,有什麽好怕的呢?即使一身蓑衣,任憑風雨洗禮,這是我人生的常態。

春風帶著料峭的寒意,讓我從醉酒中醒來,微感寒冷,但山頭的夕陽卻恰好迎接我。廻頭看看剛才風雨交加的地方,不論是風雨還是晴天,都已經不再重要,衹願歸去。

賞析

這首詞是囌軾在貶謫途中所作,通過描繪自己在風雨中悠然自得的形象,展現出豁達的人生態度。"莫聽穿林打葉聲"表現了他對自然風雨的坦然接受,"一蓑菸雨任平生"則流露出他麪對人生挫折的堅靭不屈。"也無風雨也無晴"更是傳達出一種超脫物外、隨遇而安的人生智慧。全詞以自然景色爲背景,寓情於景,躰現了囌軾豪放灑脫的個性和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