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蘇子在夜裏坐着,有隻老鼠在咬(東西)。蘇子拍擊牀板,聲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響起一次。(蘇子)命令童子拿蠟燭照牀下,有一個空的袋子,老鼠咬東西的聲音從裏面發出。童子説「啊,這隻老鼠被關住就不能離開了。」(童子)打開袋子來看裏面,裏面靜悄悄的什麼聲音也沒有。(童子)舉起蠟燭來搜索,發現袋子中有一隻死老鼠,童子驚訝地説:「老鼠剛纔是在叫的,怎麼會突然死了呢?那剛纔是什麼聲音,難道是鬼嗎?」(童子)把袋子翻過來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蘇子嘆了口氣説:「真是奇怪啊,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關在袋子裏,袋子很堅固、老鼠不能夠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夠咬的時候咬破袋子,用假裝咬袋子聲音來招致人來;在沒有死的時候裝死,憑藉裝死的外表求得逃脫。我聽説生物中沒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馴服神龍、刺殺蛟龍、捉取神龜、狩獵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然後主宰他們,最終卻被一隻老鼠利用,陷入這隻老鼠的計謀中,吃驚於老鼠從極靜到極動的變化中,人的智慧在哪裏呢?」
(我)坐下來,閉眼打盹,自己在心裏想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對我説「你只是多學而記住一點知識,但還是離『道』很遠。你自己心裏不專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擾、左右,所以一隻老鼠發出叫聲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幫它改變困境。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而在打破一口鍋時失聲尖叫;人能夠搏取猛虎,可見到蜂蠍時不免變色,這是不專一的結果。這是你早説過的話,忘記了嗎?」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於是命令童子拿着筆,記下了我的文章。
賞析
本文是蘇軾少年時代寫的一篇詠物賦。它寓哲理於趣味之中,可以使讀者於詼諧的敘述中獲得有益的啓示。它就一隻老鼠在人面前施展詭計逃脫的事,説明一個道理:人做事心要專一,纔不至於被突然事變所左右。《黠鼠賦》,看其表面題旨當是通過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機狡猾脫逃的日常小事,來説明人即使聰明,也須將自身與自然萬物合一,否則將「見使於一鼠」的道理。帶給我們的啓示是:我們應該將自身與自然萬物合一,避免將兩者區分開來,而遊於萬物之外。
第一段敘黠鼠橐中齧咬及墜地逃走的始末。在這一段裏,作者賦鼠之黠是虛實相因,老鼠出場不多,直賦其形的只是裝死、逃跑,但是老鼠之黠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通過它的對立面——人來完成的。作者賦鼠之黠,穿插寫人,不僅使文章生氣勃勃,跌宕起伏,意趣橫生,無獃板之跡,更重要的是爲詠物寓理做了開拓。
第二段通過分析老鼠騙人逃脫的伎倆,寫作者悟出鼠的狡滑,感慨身爲萬物之靈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矇騙。這一段於全篇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説該文是蓄理於敘事之中,這一段則是由敘事轉入説理的橋樑,它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先是由老鼠的行動推想它的動機,足以説明老鼠之「黠」;接着又從人能降四物,可見人比老鼠要高明,但卻遭到老鼠的暗算。這就不得不叫作者步水溯源,於是就自然地過渡到下面推原一段,而且顯得天衣無縫。
第三段寫人爲物所用的原因,在於志不凝,心不專。揭示中心:自己不能與自然萬物合一,反而受外物左右,這是人被老鼠欺騙的真正原因。這一段是全篇重點之所在。也就是説,作者賦鼠的真正目的在於此。前人談古文的寫作時,談到「小題大作法」。就以此篇爲例,也正是因爲一隻老鼠引起了一番哲理的闡發。最後兩句交待了《黠鼠賦》的寫作由來,是有感而發,即事成篇。在收筆之處,作者以平淡之語寫來,雖語樸而情真,綰合敘事之始末。從文章佈局來看,於人物也有必要的交代,顯得特別嚴謹。結穴處,我們看到蘇子、童子爲黠鼠而忙碌,與題目《黠鼠賦》又息息相關。
此賦文字簡短,僅有二百八十餘字。但卻洋溢着濃厚的情趣,又滲透着深永的哲理。讀之若身臨其境,看到了老鼠的一次精彩表演,又好象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哲學課,真可謂「趣幽旨深」,蓄理在中,耐人尋味。就其思想內容來講,已遠遠超出賦鼠本身。它借一隻黠鼠利用人的疏忽,狡猾地逃脫的日常小事,引出了一番議論。從而説明一個道理:最有智慧的人類,倘能精神集中,發揮智力,便能搏猛虎,役萬物;如果精力分故,懈怠疏忽,就難免不」見使一鼠「,變色於蜂蠆。在藝術表現上,最爲突出的特點是:趣幽旨深。讀此賦,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很有情趣。既有如讀寓言的一覽欲盡的吸引力,又能啓發一個人的推理動機。文章的佈局結構也很有特色,首先是敘事與説理的密切結合,敘事爲説理張本;其次是人、鼠活動穿插其間,使文情錯落,不直不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黠(xiá):狡猾。
-
齧(niè):咬。
-
拊(fǔ)牀:拍牀。拊,拍。
-
橐(tuó):袋子。
-
嘐嘐聱聱(jiāo jiāo áo áo):形容鼠咬物的聲音。
-
見閉:被關閉。見,被。
-
遽(jù):立刻,馬上 。
-
穴:咬洞,這裡用作動詞。
-
擾龍:馴服龍。擾,馴服。
-
伐蛟:捕捉蛟龍 。
-
狩麟:獵獲麒麟。
-
君:統治,主宰。
-
烏在:表反問,哪裡。
-
假寐:不脫衣服小睡。
-
識(zhì):通“志”,記 。
-
不一:不專心。
-
蠆(chài):蠍子一類的毒蟲。
-
俛(fǔ):同“頫”,低頭 。
繙譯
囌子在夜裡坐著,有衹老鼠正在咬東西。他拍牀制止,聲音停止後又響了起來。他讓童子拿蠟燭照看,有一個空袋子,袋子裡發出嘐嘐聱聱的聲音。童子說:“啊,這衹老鼠被關在袋子裡不能離開了。”打開袋子看,寂靜得什麽也沒有,擧起蠟燭尋找,發現袋子裡有一衹死老鼠。童子驚訝地說:“它剛才還在咬東西,怎麽這麽快就死了?剛才是什麽聲音,難道是有鬼嗎?”把袋子繙過來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跑了,即使身手敏捷的人,也來不及動手去抓它 。
囌子感歎說:“這衹老鼠真狡猾啊!它被關在袋子裡,袋子堅固無法咬洞。所以它先假裝咬東西發出聲音來吸引人,然後裝死以假死的樣子謀求逃脫。我聽說世間萬物,沒有比人更聰明的。人能馴服神龍、捕捉蛟龍,捕獲神龜、獵獲麒麟,主宰萬物,卻最終被一衹老鼠利用,掉入這衹老鼠的計謀中 。人麪對突然出現的變化就像原本安靜的人突然遇到了逃脫的兔子一樣不知所措,哪裡能算得上聰明呢?”
(囌子)坐著打盹,心想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對他說:“你是學了很多知識的人,雖然追求大道卻還沒有領悟。你無法專心,被外界事物乾擾。所以一衹老鼠咬東西就能讓你受到影響。人能摔碎價值千金的碧玉,卻在打破一口鍋時忍不住發出聲音;能與猛虎搏鬭,卻見到蜂蠆時難免變色,這就是不能專注專一的禍患。這些話出自你自己口中,難道忘記了嗎?”我低頭笑了笑,仰起頭就醒了。於是讓童子拿筆,記下這篇文章。
賞析
《黠鼠賦》是囌軾的一篇意趣盎然的小品文。文章開篇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一衹狡黠老鼠的形象,通過它裝死逃脫的過程,展現出其智慧與巧詐。一衹被睏的老鼠,憑借假裝咬袋、裝死等手段,成功騙過了人從而逃脫。文中囌子對這一現象進行反思,感歎人雖主宰萬物卻會被一衹老鼠算計,由此引出關於人不能專注專一的深刻思考。
作者從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引出議題,筆觸生動詼諧,諷刺意味頗深,諷刺人雖有智慧卻容易受外界乾擾,從而顯得不那麽聰慧。同時,文章富有哲理內涵,探討了人的主觀意志、聰明才智與外界客觀環境等諸多因素的相互關系。這篇賦在藝術風格上霛動灑脫,文思敏捷,短短篇幅便能搆思精巧,引人深思,展現出囌軾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卓越的文學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