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天上的碧桃樹用露水澆種,日邊的紅杏倚著雲彩而栽。
芙蓉生長在這秋天的江邊,不必去向春風抱怨花不開。
注釋
永崇:指長安永崇坊。
高侍郎:指當時的禮部侍郎高湜。
天上:指皇帝、朝廷。
碧桃:傳説中僊界有碧桃。
和:帶著,霑染著。
倚雲:靠著雲。形容極高。唐·宋之問《奉和幸三會寺應制》詩:“梵音迎漏徹,空樂倚雲聽。”
芙蓉:荷花的別名。《楚辭·離騷》:“製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序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是唐代詩人高蟾的作品。此詩前兩句比喩別人考中進士幷表達羨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對借皇家權貴雨露之恩者的不滿;後兩句比喩自己的自信和進取態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賞識的意思。全詩運用比體,寄興深微。
賞析
唐代科舉尤重進士,因而新進士的待遇極優渥,每年曲江會,觀者如雲,極爲榮耀。此詩一開始就用“天上碧桃”、“日邊紅杏”來作比擬。“天上”、“日邊”,象徵著得第者“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地位不尋常:“和露種”、“倚雲栽”比喩他們有所憑恃,特承恩寵:“碧桃”、“紅杏”,鮮花盛開,意味著他們春風得意、前程似錦。這兩句不但用詞富麗堂皇,而且對仗整飭精工,正與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靑雲的非凡氣象悉稱。
《鏡花緣》第八十回寫打燈謎,有一條花名謎的謎面就借用了這一聯現成詩句。謎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貼。“天上碧桃”、“日邊紅杏”所以非凡,不就在於其所處地勢“凌霄”嗎?這裏可以體會到詩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舉慣例,舉子考試之前,先得自投門路,向達官貴人“投卷”(呈獻詩文)以求薦舉,否則沒有被錄取的希望。這種所謂推薦、選拔相結合的辦法後來弊端大啓,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陽春發處無根蔕”,可見當時靠人事“關繫”成名者大有人在。這正是“碧桃”在天,“紅杏”近日,方得“和露”“倚雲”之勢,不是僻居於秋江之上無依無靠的“芙蓉”所能比擬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顯然是作者自比。作爲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喩連類生發出來的。雖然彼此同屬名花,但“天上”、“日邊”與“秋江”之上,所處地位極爲懸殊。這種對照,與左思《詠史八首》名句“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類似,寄託貴賤之不同乃是“地勢使之然”。這裏還有一層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風神標格,與春風桃杏美在顔色妖艷不同。《唐才子傳》稱“蟾本寒士,……性倜儻離群,稍尙氣節。人與千金無故,即身死不受”,又説“其胸次磊塊”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調與作者的人品是統一的。末句“不向東風怨未開”,話裏帶刺。表面衹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時候(正値東風),卻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與“陽春發處無根蔕,憑仗東風次第吹”同樣“怨而切”,衹不過此詩全用比體,寄興深微。
詩人向“大人物”上書,不卑不亢,毫無脅肩諂笑的媚態,這在封建時代,是較爲難得的。説“未開”而非“不開”,這是因爲芙蓉開花要等到秋高氣爽的時候。這裏似乎表現出作者對自己才具的自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下第:科擧時代指殿試或鄕試沒考中。(讀音:xià dì)
- 碧桃:神話中的仙桃。
- 日邊:指皇帝身邊。
- 芙蓉:荷花的別稱。
繙譯
天上的碧桃是靠著甘露種植,日邊的紅杏倚著高雲栽培。 那鞦江之上的芙蓉,卻不埋怨東風不讓它開放。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科擧落第後所作。前兩句,詩人用“天上碧桃”“日邊紅杏”來比喻那些依靠權貴、輕易取得功名的人,流露出他對這種現象的不滿。後兩句則以“芙蓉”自比,雖然生長在鞦江之上,沒有得到像“碧桃”和“紅杏”那樣的優越條件,但是竝不埋怨,表現出詩人的一種孤高和自信。整首詩既表達了詩人對科擧不公的憤懣,又展現了他堅守自我、不卑不亢的品格。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碧桃”“紅杏”與“芙蓉”相對比,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詩的語言含蓄而富有深意,給人以深刻的思考。

高蟾
字不詳,河朔間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中和初前後在世。家貧,工詩,氣勢雄偉。性倜儻,然尚氣節,雖人與千金,非義勿取。十年場屋,未得一第,自傷運蹇,有“顏色如花命如葉”句。與郎中鄭谷爲友,酬贈稱高先輩。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薦,始登進士。乾寧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 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