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帖

弃疾自秌初去國,悠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苐緣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 右謹具 呈 宣教郎新除祕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弃疾劄子。
拼音

《去國帖》是《宋人手簡冊》中一頁,紙本、冊頁,縱33.5釐米、橫21.5釐米,行楷書,十行,百十字,內容爲酬應類。文中“秌初去國,……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賴文政事。據《孝宗本紀》:“淳熙二年六月,以倉部郎中辛棄疾爲江西提刑,節制諸軍討捕茶寇。”另據《宋會要》記:“淳熙二年潤九月二十四日,上謂輔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盡。……辛棄疾已有成功,當議優與職名,以示激勸。”辛棄疾平茶寇後,詔江西提刑除祕閣修撰,故此帖當書於淳熙二年十月間,時年三十六歲。 此帖書法中鋒用筆,點畫盡合法度,書寫流暢自如,渾厚沉婉,筆意略顯蘇黃遺規。雖無豪縱恣肆之態,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氣,爲辛棄疾僅見的墨跡珍品。 明李日華《六研齋三筆》、李佐賢《書畫鑑影》著錄,文物出版社《宋人書翰》冊影印,刻《海山仙館藏真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去國:離開京城。 :這裏指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 。
  • 秌(qiū) :同「秋」。
  • 詹詠之誠:殷切思念之情。 :殷切, :詠歎、思念。
  • 朝夕不替:從早到晚都不間斷。 :間斷 。
  • 苐(dì) :通「第」,但。
  • :因爲。
  • 驅馳到官:奔波就任官職。
  • 專意督捕:專心致力於督察緝捕(盜賊等事務)。
  • 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每天都忙於軍事文書等事務。 羽檄(xí):即羽書,軍中緊急文書,上插羽毛表示加急 。
  • 坐是倥傯(kǒng zǒng):因此十分忙碌。 坐是:因此, 倥傯:繁忙、匆忙 。
  • 略亡少暇:幾乎沒有一點空閒時間。 亡(wú):通「無」 , :空閒。
  • 起居之問:問候對方生活安好之類的話。
  • 缺然不講:(因此)疏忽沒有提及。
  • 蒙情亮:承蒙(您)體諒。 :通「諒」,諒解。
  • 吳會(kuài)雲間:吳會,秦漢會稽郡治在吳縣,郡縣連稱爲吳會,範圍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大部;雲間,舊江蘇松江府別稱,在今上海市松江區。這裏指代朋友所在或辛棄疾所向往之地。
  • 未龜(jūn)合併:沒能如願相聚。 龜(jūn):同「皸」,這裏取「合」意 。
  • 心旌所向:心之所向。 心旌:喻不寧靜的心神。
  • 右謹具呈:古代上行文書的一種格式,意思是上述內容恭敬地呈上。
  • 宣教郎:文職散官官階名 。
  • 新除:新被任命。
  • 祕閣修撰:祕書省官職名,掌編修國史等事務。
  • :暫時兼任。
  • 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官名,負責掌管江南西路所屬各州司法、刑獄和監察事務 。
  • 札子:舊時官府上行文或平行文的一種,後供一般官府往來之用。

翻譯

辛棄疾自從秋初離開京城,轉眼間就到了冬天。我對您殷切思念的誠意,從早到晚都不曾間斷。只是因爲奔波就任官職後,便專心致力於督察緝捕之事,每天都在軍事文書堆裏忙碌。因此事務繁忙,幾乎沒有一點空閒時間。問候您生活起居之類的話語,也疏忽而未能提及。我並非是敢有所懈怠,希望能承蒙您體諒。遙望吳會雲間之地,卻沒能如願與您相聚。但我心之所向,早已因嚮往而神馳 。 以上內容恭敬地呈上 呈給宣教郎、新被任命爲祕閣修撰、暫時兼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的您,辛棄疾敬上的札子 。

賞析

《去國帖》是辛棄疾寫給友人的一封信。開篇便表達了離別京城後的時間流逝之感以及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真摯自然。辛棄疾詳細說明了自己因到任新職後,忙於政務,尤其是軍事方面的事務而忙碌不堪,連問候友人的閒暇都沒有,情真意切又不顯得繁贅,讓友人能夠充分理解自己的處境難處。信中「吳會雲間」「心旌所向」等語句,體現出他對友人所在之處的嚮往,含蓄地透露出渴望相聚而不得的感慨。整體語言平實但情感深厚,能讓人感受到辛棄疾的人格魅力及他與友人之間深厚情誼,同時從中也能側面瞭解到辛棄疾爲官後的忙碌狀態,對於研究辛棄疾的生平經歷與思想情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份札子展現了辛棄疾在公私事務處理時的狀況以及他坦誠對待友人的態度,讀來令人感動。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