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 老子當年
老子當年,飽經慣、花期酒約。行樂處,輕裘緩帶,繡鞍金絡。明月樓臺簫鼓夜,梨花院落鞦韆索。共何人、對飲五三鍾,顏如玉。
嗟往事,空蕭索。懷新恨,又飄泊。但年來何待,許多幽獨。海水連天凝望遠,山風吹雨征衫薄。向此際、羸馬獨駸駸,情懷惡。
拼音
朗读
注釋
滿江紅:詞牌名。調名來源説法不一。一説調名「詠水草」,爲一種生長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葉内多花靑素,秋冬呈紅色,故稱「滿江紅」。一説調名詠「江景」。唐白樂天《憶江南》詞有「日出江花紅勝火」之句,描繪太陽出來光照江水的美麗景象。一説調名詠曲名。淸毛稚黃《塡詞名解》和淸馮金伯《詞苑萃編》等書記載,唐朱慶餘志怪小説《冥音録》中載有《上江虹》曲名,後轉易「上」「虹」二字得《滿江紅》調名。《欽定詞譜·巻二十二》:「此調有仄韻、平韻兩體。仄韻詞宋人塡者最多,其體不一。今以柳詞爲正體,其餘各以類列。《樂章集》注『仙呂調』。元髙拭詞注『南呂調』。平韻詞,衹有姜詞一體,宋元人倶如此塡。」姜白石平韻《滿江紅》詞序:「《滿江紅》舊調用仄韻,多不協律。如末句云『無心撲』三字,歌者將『心』字融入去聲方諧音律。予欲以平韻爲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聞遠岸簫鼓聲,問之舟師,云:『居人爲此湖神姥壽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風徑至居巢,當以平韻《滿江紅》爲迎送神曲。』言訖,風與筆俱駛,頃刻而成。末句云:『聞佩環』,則協律矣。書以緑牋,沉於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歳六月,復過祠下,因刻之柱間。有客來自居巢云:『土人祠姥,輒能歌此詞。』按曹操至潘須口,孫權遺操書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曰:『孫權不欺孤。』乃撤軍還。潘須口與東關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歸功於姥云。」賀方回詞名《念良遊》,又名《傷春曲》。王吉昌詞名《滿江紅慢》。陳迦陵詞名《悵悵詞》。此調爲北宋新聲,柳屯田詞爲創調之作。柳詞四首,兩首表達市民婦女情感,兩首爲羈旅行役之詞,均屬「仙呂調」,卽「夷則宮」,其基音較髙,故有激越之感。此調自南宋至淸均可付諸歌喉。淸《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有《滿江紅》曲數支。民國九年(西元一九二〇年)年北京大學音樂硏究會發現另一古曲,所配詞爲元代薩天錫之作,聲情悲壯雄渾。民國十六年(西元一九二五年)由楊蔭瀏將岳武穆詞配此古曲,詞曲契合,藝術效果極佳,自此廣爲傳唱。武穆詞與柳屯田「暮雨初收」闋格律相同,爲宋人通用之正體。《欽定詞譜》於此調列十四體,但實際上僅有仄韻(正體)與平韻(南宋姜白石所創之變體,與正體之字數、句式、韻數皆同)兩體。正體九十三字,前闋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闋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自第六句始與前闋相同。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另有平韻變體,九十三字,前闋八句四平韻,後闋十句五平韻。此後詞人趙虛齋、呉夢窗、彭巽吾、張玉田等偶用此體,但聲情效果與正體頗異。此調基本句式爲奇句,有三箇四字句,一箇五字句,兩箇靈活之八字句,四箇可對偶之七字句,六箇三字句。三字句與七字句相配,造成奔放與急促之聲情;又由於有三箇平聲句腳與仄聲句腳相配,形成拗怒的聲情;四字句、八字句及對偶句之穿插又使此調和婉而多變化。故此調之表情旣豐富又具特色,可表達淸新綿邈之情,亦可表達悲壯激越之情。稼軒三十三闋中如「點火櫻桃」「家住江南」「敲碎離愁」三闋淸新而和婉,宋季宮人王淸惠《題驛壁》一詞悲痛憤激而聲韻諧美。此調前後闋各兩箇七字句,可不對偶,但以對偶爲佳,如張子野「過雨小桃紅未透,舞煙新柳靑猶弱」,東坡「衣上舊痕餘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周美成「芳草連天迷遠望,寶香薰被成孤宿」。後闋過變四箇三字句須對偶,但有兩對偶者,如稼軒「佳麗地,文章伯。金縷唱,紅牙拍」,有單對偶者,如劉須溪「記猶是,卿卿惜;空復見,誰誰摘」;也有一、二句對偶,三、四句不對偶者。
輕裘緩帶:《晉書·巻三十四·羊祜(Hù)傳》:「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帝將有滅呉之志,以祜爲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散騎常侍、衞將軍如故。……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閤之下,侍衞者不過十數人,而頗以畋漁廢政。」
梨花院落:宋·晏同叔《寓意》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老子:老夫,作者自指。
- 飽經慣:意思是經歷很多,已習以爲常。
- 輕裘緩帶:穿着輕暖的皮袍,繫着寬鬆的腰帶。形容從容閒適的風度。 裘(qiú):皮衣。
- 繡鞍金絡:裝飾華美的馬鞍和配着金飾的馬籠頭。形容馬匹的華貴。
- 幽獨:孤獨寂寞。
- 羸馬(léi mǎ):瘦弱的馬。
- 駸駸(qīn qīn):形容馬跑得很快的樣子,這裏指獨自催馬前行。
翻譯
想當年,老夫我早已習慣了那賞花的良辰與飲酒的邀約。在尋歡作樂的地方,我身着輕暖皮袍,束着寬鬆腰帶,跨騎着裝飾華麗配有金絡頭的駿馬。夜間,明月灑在樓臺之上,處處傳來簫鼓之聲;梨花盛開的院落裏,鞦韆的繩索靜靜懸掛。那時又與何人一起,對飲幾杯美酒,身邊相伴的佳人容顏姣好如同美玉一般。
可嘆那些過往的美好時光,如今已化爲一片空寂蕭索。心中懷着新添的愁恨,又開始四處漂泊。近些年來究竟在等待什麼?只落得諸多的孤獨寂寞。望着連天的海水凝眸遠望,山間的冷風吹來雨水,打溼了我單薄的征衫。在這樣的情景下,騎一匹瘦馬獨自匆匆趕路,心情糟糕到了極點 。
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作品,通過今昔對比,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慨與悲憤。上闋回憶往昔美好生活,描繪出一幅瀟灑閒適、歡樂愜意的遊樂畫面,「輕裘緩帶,繡鞍金絡」展現出生活的富貴奢華,「明月樓臺簫鼓夜,梨花院落鞦韆索」則營造出溫馨浪漫的氛圍,與佳人對飲的場景更突出彼時生活的快意。 下闋筆鋒一轉,往昔美好與現實的悽慘形成強烈反差,寫如今「嗟往事,空蕭索」,充滿對過去不再的痛惜。「懷新恨,又飄泊」點明新的愁恨與漂泊的處境,「海水連天凝望遠,山風吹雨征衫薄」借景抒情,描繪出天地浩渺、風雨侵襲中的孤獨漂泊形象,深化淒涼之感。最後以「羸馬獨駸駸,情懷惡」收束,騎馬獨行的艱難與惡劣心境躍然紙上,體現了作者在人生困境中的孤獨無奈,流露出對壯志難酬、身世飄零的悲憤之情 。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憶王孫 · 秋江送別,集古句 》 —— [ 宋 ] 辛棄疾
- 《 聲聲慢 》 —— [ 宋 ] 辛棄疾
- 《 如夢令 · 贈歌者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壽呉子似縣尉,時攝事城中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 》 —— [ 宋 ] 辛棄疾
- 《 丙寅歲山間競傳諸將有下棘寺者 》 —— [ 宋 ] 辛棄疾
- 《 烏夜啼 · 廓之見和,復用前韻 》 —— [ 宋 ] 辛棄疾
- 《 滿庭芳 · 和章泉趙昌父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