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 蘇軾
細馬遠馱雙侍女,靑巾玉帶紅靴。溪山好處便爲家。誰知巴峽路,卻見洛城花。 面旋落英飛玉蘂,人間春日初斜。十年不見紫雲車。龍丘新洞府,鉛鼎養丹砂。
拼音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髙平調」,元髙拭詞注「南呂調」。李後主詞名《謝新恩》。賀方回詞有「人歸落鴈後」句,名《鴈後歸》。韓澗泉詞有「羅帳畫屛新夢悄」句,名《畫屛春》。李易安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説。南宋黃叔暘《花菴詞選》注,「唐詞多縁題所賦,《臨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爲,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卽多爲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卽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近代學者任半塘先生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詞意渉及臨江。「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歴代所祭的水仙幷不确定。像東漢袁康、呉平《越絶書》所記的春秋呉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爲長江水仙,東晉王子年《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爲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髙、郭景純、陶峴(Xiàn)各爲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子建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按《臨江仙》調起於唐時,惟以前後闋起句、結句辨體,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七字者,以和成績詞爲主,無別家可校。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四字、五字者,以張子澄詞爲主,而以牛希濟詞之起句用韻、李後主詞之前後換韻、顧夐(Xiòng)詞之結句添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六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徐昌圖詞爲主,而以向薌林詞之第四句減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七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賀方回詞爲主,而以晏小山詞之第二句添字、馮正中詞之前後換韻、後闋第四句減字、王逐客詞之後闋第四句減字類列。蓋詞譜專主辨體,原以創始之詞、正體者列前,減字、添字者列後,茲從體製編次,稍詮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數多寡也。他調準此。雙調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闋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柳耆卿演爲慢曲,《樂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體,九十三字一體,汲古閣本倶刻《臨江仙》,今照《花草粹編》校定,一作《臨江仙引》,一作《臨江仙慢》。 「龍丘子自洛之蜀,戴二侍女,戎裝駿馬,至溪山佳處輒留數日,見者以爲異人。其後十年,築室黃岡之北,號曰靜菴居士。乃作《臨江仙》以紀之」:元延祐本作「龍丘子自洛之蜀,戴二侍女,戎裝駿馬,至溪山佳處輒留數日,見者以爲異人。其後十年,築室黃岡之北,號曰靜菴居士。作此詞贈之」。明呉訥鈔本「龍丘子自洛之蜀,戴二侍女,戎裝駿馬,至溪山佳處輒留數日,見者以爲異人。其後十年,築室黃岡之北,號曰靜安居士。作此詞紀之」。《蘇長公二妙集》本作「龍丘子自洛之蜀,戴二侍女,戎裝駿馬,至溪山佳處輒留數日,見者以爲異人。其後十年,築室黃岡之北,號曰靜菴居士。作此贈之」。 龍丘子:龍楡生箋引《東坡詩集》施注:「陳季常名慥,父希亮,字公弼。其先自京兆遷於眉。公弼知鳳翔,東坡始筮仕爲簽書判官,相從二年。公弼後家洛陽。季常少時慕朱家、郭解爲人,稍壯,折節讀書,晩乃遯於光、黃間,曰岐亭,不與世相聞,棄車馬,徒歩往來山中。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東坡在岐下識之,東坡至黃,季常數從之遊。旣爲公弼作傳,又爲季常作《方山子傳》。」 黃岡:龍楡生箋引《新唐書·巻四十一·〈地理志·淮南道·黃州齊安郡〉》:「黃州齊安郡,本(隋)永安郡,天寶元年更名。……黃岡(縣),武德三年,省木蘭縣入焉。」又引《欽定大淸一統志·巻二百六十三·〈黃州府·黃岡縣〉》:「黄岡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蘄水縣界四十里,西至漢陽府黄陂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武昌府武昌縣界十里,北至麻城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蘄水縣治一百十里,西南至武昌府江夏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羅田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黄安縣治二百四十里。戰國時楚遷邾國於此。漢置西陵、西陽、邾三縣,属江夏郡,後漢因之。三國魏属弋陽郡。晉恵帝以後属西陽國。南北朝宋省邾縣。南齊置南安縣,屬齊安郡。隋開皇中爲黄州治,十八年改曰黄岡縣,大業初爲永安郡治。唐爲黄州治,宋元因之。明爲黄州府治。」 「細馬遠馱雙侍女,靑巾玉帶紅靴」句:傅子立注引唐·李太白《對酒》詩:「呉姬十五細馬馱,靑黛畫眉紅錦靴。」 「溪山好處便爲家」句:傅子立注:「僧皎然詩:『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爲家。』」劉尚榮按:「《全唐詩》皎然詩巻内無此詩。宋·曾至游《類説·巻五十七·三僧詩》:『閩僧可仁詩云:「一鉢卽生涯,隨縁度嵗華。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爲家。」』、《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巻五十七·僧詩無蔬筍氣》引《西淸詩話》云:『天聖間,閩僧可士,有《送僧詩》云:「一缽卽生涯,隨縁度歳華。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爲家。笠重呉天雪,鞋香楚地花。他年訪禪室,甯憚路歧賒。」』又《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巻二十二》誤收東坡《僧詩》亦有此二句。傅注誤標作者名。」 巴峽路:龍楡生箋引唐·陳拾遺《初入峽苦風寄故鄕親友》詩:「寧知巴峽路,辛苦石尤風。」巴峽,巴縣以東江面之石洞峽、銅鑼峽、明月峽,卽《華陽國志·巻一·巴志》所稱「巴郡三峽」。 卻見:《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巻三十九》作「卻是」。 洛陽花:傅子立注:「牡丹花出洛陽者,爲天下第一。」劉尚榮按:「此語見歐陽文忠《洛陽牡丹記·花品序第一》:『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爲天下第一。』」 面旋:龍楡生箋引宋·曾南豐《亳州雪》詩:「繁英飛面旋,艶舞起翩躚。」 玉蘂:傅子立注:「唐長安唐昌觀有玉蘂花,其花毎發,若瓊林瑤樹。唐元和中,忽有女子,年可十七八,容色婉娩,從以二女冠、三小僕,旣下馬,以白角扇障面,直造花所。異香芬馥,聞於數十歩外。良久,令小僕取花數枝而出,舉轡百餘步,而輕風擁塵,隨之而去。須臾,塵滅,已在半天,方悟神仙之遊。劉禹錫作詩云:『玉女來看玉樹(《劉賓客文集·外集·巻一》、《萬首唐人絶句·巻六》載劉夢得《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蘂花下有仙遊二首(其一)》作『玉蘂』)花,異香先引七香車。攀枝弄雪時廻首(《劉賓客文集·外集·巻一》、《萬首唐人絶句·巻六》載劉夢得《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蘂花下有仙遊二首(其一)》作『廻顧』),驚怪人間日易斜。』出《劇談録》。」劉尚榮按:「事詳唐·康駕言《劇談録·巻下·玉蘂院眞人降》:『上都安業坊唐昌觀,舊有玉蘂花甚繁,毎發,若瑤林瓊樹。元和中,春物方盛,車馬尋玩者相繼。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繡緑衣,乘馬,峨髻雙鬟,無簪珥之飾,容色婉約,迥出於衆。從以二女冠,三女僕,僕者皆丱頭黄衫,端麗無比。旣下馬,以白角扇障面,直造花所,異香芬馥,聞於數十歩之外。觀者以爲出自宮掖,莫敢逼而視之。佇立良久,令小僕取花數枝而出。將乘馬,廻謂黄冠者曰:「曩者玉峰之約,自此可以行矣。」時觀者如堵,咸覺煙霏鶴唳,景物輝煥。舉轡百歩,有輕風擁塵,隨之而去,須臾塵滅,望之已在半天,方悟神仙之遊。餘香不散者經月餘日。時嚴給事休復、元相國、劉賓客、白醉吟倶有《聞玉蘂院眞人降》詩。嚴給事詩曰:「味道齋心禱至神,魂消眼冷未逢眞。不如滿樹瓊瑤蘂,笑對藏花洞裏人。」又云:「羽車潛下玉龜山,塵界無由覩蕣顏。唯有無情枝上雪,好風吹綴緑雲鬟。」元相國詩曰:「弄玉潛過玉樹時,不教靑鳥出花枝。的應未有諸人覺,祇是嚴郎卜得知。」劉賓客詩云:「玉女來看玉樹花,異香先引七香車。攀枝弄雪時廻首,驚怪人間日易斜。」又云:「雪蘂瓊絲滿院春,羽衣輕歩不生塵。君王簾下徒相問,長記吹簫別有人。」白醉吟詩云:「嬴女偸乘鸞去時,洞中潛歇弄瓊枝。不縁啼鳥春饒舌,靑瑣仙郎可得知。」』別見《太平廣記·巻六十九·〈女仙·玉蘂院女仙〉》引《劇談録》:『長安安業唐昌觀,舊有玉蘂花。其花毎發,若瓊林瑤樹。唐元和中,春物方盛,車馬尋玩者相繼。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緑繡衣,垂雙髻,無簪珥之飾,容色婉娩,迥出於衆。從以二女冠、三小僕,皆草髻黃衫,端麗無比。旣而下馬,以白角扇障面,直造花所,異香芬馥,聞於數十歩外。觀者疑出自宮掖,莫敢逼而視之。佇立良久,令女僕取花數枝而出。將乘馬,顧謂黃衫者曰:「曩有玉峰之期,自此行矣。」時觀者如堵,咸覺煙飛鶴唳,景物輝煥。舉轡百餘步,有輕風擁塵,隨之而去。須臾塵滅,望之已在半空,方悟神仙之遊。餘香不散者經月餘。時嚴休復、元稹、劉禹錫、白居易俱作《玉蘂院眞人降》詩。嚴休復詩曰:「終日齋心禱玉宸,魂銷眼冷未逢眞。不如一樹瓊瑤蘂,笑對藏花洞蘂人。」又曰:「香車潛下玉龜山,塵世何由睹蕣顏。惟有無情枝上雪,好風吹綴綠玉鬟。」元稹詩云:「弄玉潛過玉樹時,不教靑鳥出花枝。的應未有諸人覺,祇是嚴郎自得知。」劉禹錫詩云:「玉女來看玉樹花,異香先引七香車。攀枝弄雪時廻首,驚怪人間日易斜。」又曰:「雪蘂瓊葩滿院春,羽林輕歩不生塵。君王簾下徒相問,長伴吹簫別有人。」白居易詩云:「瀛女偸乘鳳下時,洞中暫歇弄瓊枝。不縁啼鳥春饒舌,靑瑣仙郎可得知。」』傅子立係節引。」 紫雲車:傅子立注:「杜樊川《贈妓人張好好》詩:『聘之碧瑤珮,載以紫雲車。』《漢武外傳》:『七月七日夜,帝於尋眞臺見王母乘紫雲輦來。』則『紫雲車』,神仙事也。」劉尚榮按:「據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巻一百四十·〈輦·紫雲輦〉》:『《漢武内傳》云:西王母乘紫雲之輦。』又,《太平廣記·巻三·〈神仙·漢武帝〉》引《漢武内傳》云:『唯見王母乘紫雲之輦。』傅注誤標書名,『外』當作『内』。」 龍丘:龍楡生箋引《後漢書·巻七十六·〈循吏列傳·任延傳〉》:「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呉有龍丘萇者,隱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時,四輔三公連辟,不到。掾史白請召之。延曰:『龍丘先生躬德履義,有原憲、伯夷之節。都尉埽灑其門,猶懼辱焉,召之不可。』」又引《東陽記》:「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遠望盡如蓮花。龍丘萇隱居於此,因以爲名。」再引《欽定大淸一統志·巻二百六十三·〈黃州府·山川·龍丘〉》:「龍丘,在黄岡縣北一百二十里,宋陳慥居此,以地爲號。」 洞府:龍楡生箋引隋煬帝《歩虛詞二首(其一)》:「洞府凝玄液,靈山體自然。」 鉛鼎:龍楡生箋引張君房《雲笈七籤·巻六十四·金華玉女丹經》:「烹鉛爲砂,化砂爲餅,化資玉液,實爲通汁也。以餅歸爐,收鉛爲砂,砂而復餅,終始數九。九,陽也,九九相乘,化之爲砂。其不爾者,粉白可用,是爲九轉矣。」 丹砂:龍楡生箋引《史記·巻二十八·封禪書》:「李少君言上曰:『祀竈則致物,則丹砂可以化爲黃金,黃金成以爲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僊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僊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細馬:駿馬。
  • (tuó):用背負載。
  • 巴峽路:指前往巴蜀的路途。
  • 洛城花:洛陽的花,代指美好的事物。
  • 麪鏇:磐鏇,環繞。
  • 紫雲車:神仙所乘之車。
  • 龍丘:囌軾友人陳季常的號。

繙譯

駿馬遠遠地馱著兩個侍女,她們戴著青色頭巾,系著玉帶,穿著紅靴。有好山好水的地方就可以儅作家園。誰能想到在去往巴蜀的路上,卻看到了洛陽的花。花瓣紛紛磐鏇飄落像玉蕊般,人間春的日子剛剛傾斜曏晚。十年都沒有見到神仙乘坐的紫雲車。陳季常在龍丘的新洞府中,用鉛鼎來鍊制丹砂。

賞析

這首詞上片通過描寫友人遠馱侍女的情景以及途中見到的美景,營造出一種奔波中亦見美好的氛圍。下片寫春日將晚,感歎多年不見神奇景象,最後突出友人在龍丘的生活情狀。全詞語言優美,爲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畫麪,也表達出對於友人及一種生活態度的書寫,既有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也有對人生經歷和感悟的躰現。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