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王宣徽太尉耆年會詩

· 蘇頌
古來賢相稱高奇,虞有皋夔商傅伊。 帝臣王佐見謨訓,千載相望如同時。 我朝公輔代間出,鍾秀辰象分躔離。 堂堂太尉實異稟,風質粹美和而威。 仁皇始擢自藩翰,渭水兆告非熊羆。 立朝早已擅風采,料敵曾不失毫釐。 聖聖相承倚時棟,入登槐鼎出擁麾。 司徒相繼據魁軸,勢壓諸夏摧附枝。 一言寤意尊社稷,萬里奔命來戎夷。 君臣一體自同德,下鄙漢相矜規隨。 功成治定預告老,還鄉治第當西圻。 十年休佚養衝氣,泰宇充茂心欣嬉。 二公勳德誦人口,載於彝鼎歌於詩。 吾皇得相柄文武,調燮四序齊璇璣。 孟軻嘗稱聖之任,乃曰百世人之師。 固宜天畀兩元老,期頤常保鬆筠姿。 規模載在廟堂上,自使風俗淳澆漓。 前年召自大名尹,對罷累請菟裘歸。 帝曰公今更強固,閔煩幾政留清規。 兩加金貂百官首,再剖玉麟三水涯。 洛人聞之喜且抃,如在旱歲逢雲霓。 朝臨留府暮私第,偃息又將彌再期。 今春欲作耆英會,涓日象值神俱比。 謂宜飲食與宴樂,對接賓客心忘機。 康寧壽富復好德,向此巨福全者稀。 席間諸老盡賢傑,相得歡甚攲冠緌。 飲盈百榼似尼父,歌有三樂同榮期。 杯盤衍溢逮輿隸,割肉釃酒如林池。 衣冠填咽兩城市,車馬照耀清漣漪。 夜闌百炬列紅燭,天寒四座添重幃。 鉅儒灑翰序嘉會,義薄皎日垂清暉。 諸公半酣各賦詠,含毫疊紙魚鱗差。 詩成累幅燦珠玉,光豔宜若陵鉤奎。 歌聲旖旎嘯鸞鳳,酒氣冷冽噴酴醾。 長篇立刻在金石,楷字高揭當軒墀。 晉公延賓就綠野,謝傅卜宅臨清溪。 當時貴客亦有數,詎與今日爭光輝。 謄書遠報鄴都守,開緘摘句情融怡。 答言遂起歸與興,跡雖未往心先飛。 三賢事業固同道,用舍安得常情知。 官尊邦國之柱石,望重士林之羽儀。 退舍進用自殊致,大義當以公言推。 不能則止固達識,陳力可行當有爲。 聖君知臣賢達節,事有輕重須從宜。 寧拘經禮致爲政,自有邦人歌袞衣。 三臺明潤少微爛,光彩並照大紫微。 子房辟穀方壯歲,張蒼作相當厖眉。 曹參置酒坐公府,晉賢高蹈來東籬。 昔人出處固有意,造適自與時推移。 光陰可惜且行樂,任從鷤鴂方春啼。
拼音
蘇頌

蘇頌

宋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陽,字子容。蘇紳子。仁宗慶曆二年進士。知江寧。皇祐五年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遷集賢校理,編定書籍。英宗即位,爲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誥,知審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誥,出知婺州。元豐初,權知開封府,改滄州。奉旨編纂《魯衛信錄》。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書兼侍讀,以邃於律歷提舉研製新渾儀。元祐七年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爲相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後罷知揚州,徙河南。紹聖末致仕。有《蘇魏公集》、《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 ► 6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