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竹樓記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鶴氅衣,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榦、麗譙,華則華矣;止於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聞竹工云:“竹之爲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拼音

譯文

黃岡地方盛產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開它,削去竹節,用來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這樣,因爲竹瓦價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牆毀壞,長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穢,我於是就地建造小竹樓兩間,與月波樓相接連。登上竹樓,遠眺可以盡覽山色,平視可以將江灘、碧波盡收眼底。那清幽靜謐、遼闊綿遠的景象,實在無法一一描述出來。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樓中如聽到瀑布聲;冬天遇到大雪飄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瓊亂玉的敲擊聲;這裏適宜彈琴,琴聲清虛和暢;這裏適宜吟詩,詩的韻味清雅絕妙;這裏適宜下棋,棋子聲丁丁動聽,這裏適宜投壺,箭聲錚錚悅耳。這些都是竹樓所促成的。 公務辦完後的空閒時間,披着鶴氅,戴着華陽巾,手執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於樓中,能排除世俗雜念。這裏江山形勝之外,只見輕風揚帆,沙上禽鳥,雲煙竹樹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後,茶爐的煙火已經熄滅,送走落日,迎來皓月,這也是謫居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那齊雲、落星兩樓,高是算高的了;井榦、麗譙兩樓,華麗也算是非常華麗了,可惜只是用來蓄養妓女,安頓歌兒舞女,那就不是風雅之士的所作所爲了,我是不贊成的。 我聽竹匠說:“竹製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鋪兩層,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學士被貶到滁州,至道二年調到揚州,至道三年重返中書省,鹹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貶往齊安的調令,今年閏三月來到齊安郡。四年當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處,我難道還怕竹樓容易敗壞嗎?希望接任我的人與我志趣相同,繼我愛樓之意而常常修繕它,那麼這座竹樓就不會朽爛了。 鹹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記。

注釋

黃岡:今屬湖北。 椽(chuán):椽子,架在屋頂承受屋瓦的木條。 刳(kū):削剔,挖空。 陶瓦:用泥燒製的瓦。 比屋:挨家挨戶。比,緊挨、靠近。 子城:城門外用於防護的半圓形城牆。 雉堞圮(diépǐ)毀:城上矮牆倒塌毀壞。雉堞,城上的矮牆。圮毀,倒塌毀壞。 月波樓:黃州的一座城樓。 吞:容納。 瀨:沙灘上的流水。 幽闃(qù)遼夐(xiòng):幽靜遼闊。幽闃,清幽靜寂;夐,遠、遼闊。 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擊棋盤時發出的清脆悠遠之聲。 投壺:古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以矢投壺中,投中次數多者爲勝。勝者斟酒使敗者飲。 助:得力於。 公退:辦完公事,退下休息。 鶴氅(chǎng)衣:用鳥羽制的披風。 華陽巾:道士所戴的頭巾。 勝概:美好的生活狀況。勝,美好的;概,狀況,此指生活狀況。 齊雲、落星:均爲古代名樓。 井榦、麗譙:亦爲古代名樓。 騷人:屈原曾作《離騷》,故後人稱詩人爲“騷人”,亦指風雅之士。 稔(rěn):穀子一熟叫作一稔,引申指一年。 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55年),作者因訕謗朝廷罪由翰林學士貶至滁州。 廣陵:即現在的揚州。 又入西掖:指回京復任刑部郎中知制誥。西掖,中書省。 戊戌,宋真宗鹹平元年(公元998年)。 歲除日:新舊歲之交,即除夕。 齊安:黃州。 己亥: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 嗣而葺(qì)之:繼我之意而常常修繕它。嗣,接續、繼承;葺,修整。 庶:表示期待或可能。 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這篇散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借謫居之樂,抒寫屢遭貶謫的不滿之情。這種宦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情懷,在封建時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以竹樓爲核心,先記敘黃岡多竹,可以用來代替陶瓦,且價廉工省。繼而描寫在竹樓上可觀山水、聽急雨、賞密雪、鼓琴、詠詩、下棋、投壺,極盡人間之享樂;亦可手執書卷,焚香默坐,賞景、飲酒、品茶、送日、迎月,盡得謫居的勝概。藉齊雲、落星、井榦、麗譙各名樓反襯竹樓的詩韻,表明作者甘居清苦、鄙夷聲色的高尚情懷。繼而寫奔走不暇,眷戀竹樓之意。

賞析

這篇文章以竹樓爲核心,先記敘黃岡多竹,可以用來代替陶瓦,且價廉工省。繼而描寫在竹樓上可觀山水、聽急雨、賞密雪、鼓琴、詠詩、下棋、投壺,極盡人間之享樂;亦可手執書卷,焚香默坐,賞景、飲酒、品茶、送日、迎月,盡得謫居的勝概。藉齊雲、落星、井榦、麗譙各名樓反襯竹樓的詩韻,表明作者甘居清苦、鄙夷聲色的高尚情懷。繼而寫奔走不暇,眷戀竹樓之意。 全文具有以下特點: 一、結構明晰。文章開篇即寫黃州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處,爲下文詳寫竹樓作下鋪墊。接着作者以聲寫樓,以聲抒情,詳寫了在樓中可以領略到的種種別處無法領略的清韻雅趣。“遠吞”四句寫幽靜遼闊之景,“夏宜”四句言作者四季不同之感,“宜鼓琴”八句,述竹樓特有之趣。第三段寫作者悠閒自得、幽雅飄逸的謫居生活,既回扣上文,又爲下文言志張本。文章最後一段,作者借竹樓的命運表達了自己對前途的自信,並交代了寫作時間。 二、寄慨深遠。黃岡竹樓,是作者潔身自好的人格和高遠情志的載體,是作者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徵,是作者苦悶心靈聊以棲居的寓所。作者把竹樓寫得情趣盎然,實際上抒發了自己的飄泊無定之苦、仕途失意之嘆;同時也傳達出作者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信念以及莊重自持的思想情操。宦海沉浮的不幸遭遇,不但沒有消彌作者積極入世的熱情,反而使他有竹樓“聽雨如瀑”“聞雪若玉”的從容,有“豈懼竹樓之易朽乎”的自信。 三、修辭精警。對比:作者將簡易的竹樓與四大名樓對比,以“貯妓女、藏歌舞”的腐朽與“焚香默坐,消遣世慮”的儒雅對比,抒寫了作者高潔的品格和磊落的襟抱。象徵:四大名樓的高貴象徵着朝廷的腐敗,竹樓的寒傖卻是作者當下自身地位的寫照,儘管地位卑微,卻擁有高潔的心靈。排比:“夏宜急雨,有瀑布聲”以下,連用六“宜”,以三個兩兩相對的句式,構成有力的排比,生動地寫出了竹樓主人的雅潔崇高。 該文是作者著名的抒情小品,藝術上很有特色,結構嚴謹,構思巧妙,層次分明,多用排比,寓情於景,輕快自然,既抒寫了作者隨遇而安、貶謫不懼的心態,也含蓄地表現了其憤懣不平之情。文章清幽瀟灑,可以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相媲美。
王禹偁

王禹偁

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人,字元之。出身淸寒,世代務農。從小發憤求學,五歳能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進士,授成武縣主簿,嘗於《吾志》詩抒志云:「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雍熙元年(西元九八四年),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召入京應中書試,擢右拾遺、直史館,旋以《端拱箴》諫皇宮之奢。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爲徐騎省辨誣,貶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西元九九三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兼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宋眞宗卽位,上疎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復知制誥。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預修《太祖實録》,以直筆犯諱,降知黄州(今湖北黃岡),故世稱「王黃州」。謫黃州時,以駢散相間之《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抒達觀曠逸之胸懷。咸平四年(西元一〇〇三年)移知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爲人剛直,在官以敢言直諫稱,嘗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王黃州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工詩文,詩風樸素,散文平易,多反映社會現實。主詩學杜少陵、白樂天,文學韓昌黎、柳子厚。歐陽文忠甚慕王黃州,在滁州時瞻仰其畫像,又作《書王元之畫像側》。蘇東坡撰《王元之畫像贊並序》稱以「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有《小畜集》三十巻、《小畜外集》二十巻(今殘存巻六至巻十三等八巻)、《五代史闕文》。《宋史·巻二百九十三·王禹偁傳》。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