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蓮賦
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故以水濺蘭橈,蘆侵羅袸。菊澤未反,梧臺迥見,荇溼沾衫,菱長繞釧。泛柏舟而容與,歌採蓮於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願襲芙蓉裳。」
拼音
名句
譯文
紫莖亭亭呵立於粼粼清波,紅蓮朵朵呵映襯重重芰荷。蓮蓬作房屋呵荷葉作屋頂,蓮籽兒潔白呵蓮蓬如黃螺。
値此時節中的俊男美女,搖起船兒心中蕩漾柔情。鷁形畫船迂回慢進,雀狀酒杯傳遞頻頻。水草挽住船槳不肯離去,浮萍移開偏爲船兒放行。美女擺動嬌柔的細腰,欲行又止幾番回眸傳情。夏季剛剛開始春意尙未散盡,鮮嫩的荷葉映襯著初開的荷花。生怕沾濕衣裳而低聲淺笑,擔心船兒傾覆而緊緊抓住衣襟。於是船槳擊水緩緩嚮前,蘆花點點飛上綾羅繡墊。蕩舟湖上不思回返,梧臺已經遙遙可見。帶水的荇菜沾濕了衣衫,長長的蔆草纏住了臂環。泛著柏木舟多麽悠閑自在,水洲邊放開歌喉唱一曲《采蓮》。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戶人家之女,前來嫁給身世顯貴的汝南王。蓮花映襯著她的容貌,荷葉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蓮花荷葉進獻給君子,希望穿上用它製作的美麗衣裳。
注釋
文波:微波。此句語本《楚辭·招魂》:「紫莖屏風,文緣波些。」
芰(jì)荷:出水荷葉。
綠房:指蓮蓬。因蓮房呈圓孔狀間隔排列如房,故稱。
翠蓋:形容荷葉圓大如帷蓋。
素實:白色的蓮籽。
黃螺:蓮蓬外形團團如螺,成熟後由綠漸黃,故稱。
妖童:俊俏少年。
媛女:美女。
心許:謂心中互有情意。
鷁(yì)首:船頭。鷁是一種大鳥,古代常被畫在船頭作裝飾。
徐:緩緩。
羽杯:一種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鳥羽翼。一說,插鳥羽於杯上,促人速飲。
櫂(zhào):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
束素:捆紮起來的白絹。形容女子細腰。素,白絹。
遷延:拖延。
顧步:一邊走一邊回視。
斂裾(jū):把衣襟緊抓成一團。形容害怕船傾的樣子。裾,衣襟。
蘭橈:蘭木做的船楫。
羅袸(jiàn):綾羅墊子。袸,同「薦」,墊子。
菊澤:指湖泊。菊字是藻飾詞,芬芳之意。
反:同「返」。
梧臺:梧木搭建之臺。梧木是良材。
迥:遠。
荇(xìng):荇菜,水草名。
菱:水生草本植物。
釧(chuàn):臂環。
柏舟:柏木做的船隻。
容與:閒暇自得貌。
江渚:江邊陸地。
碧玉:古樂府有《碧玉歌》,屬《吳聲曲辭》。郭茂倩《樂府詩集·四五》引《樂苑》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薦:進獻。
襲:衣上加衣。
芙蓉裳:有蓮花圖案的衣裳。芙蓉是蓮的別稱。
序
《採蓮賦》是南朝梁元帝蕭繹寫的一篇體物抒情小賦,全篇以蓮起,以蓮結,中間部分寫少男少女的盪舟嬉遊,抓住採蓮過程中的「棹移」和「船動」等動態渲染。賦中的採蓮之歡愉,人物體態之優美,小家碧玉與荷花之相映媲美,體現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調。全篇語言整飭,音節諧美。
賞析
這篇小賦以狀物傳神見長。
全文可分三個層次。
首四句爲第一層,以描寫河中紅蓮開篇。淡紫的莖幹出於綠水,微風吹來,拂起陣陣波紋。它擎起一團紅蓮,亭亭玉立,綠色荷葉爲其扶枝。荷葉彷彿一面高大的翠蓋,遮蓋住綠色的苞蕊。豐碩的苞蕊中,藏着素白的蓮子,它那絲絲黃瓣,彷彿輕盈的霓裳羽衣。短短四句,就像一個特寫鏡頭,直逼夏水輕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葉蕊實,全盤呈呈現出來。其描寫筆法,細緻準確,絲絲入扣,表現出相當高的白描技巧。
「於是妖童媛女」到「歌採蓮於江渚」爲第二層,將描寫的鏡頭搖向遠方,於是畫面逐漸擴大,一幅夏日採蓮圖漸次展現。但見一羣少男少女,輕舟蕩槳而來,他們同心相映,杯酒傳情。這段描寫有兩處特別入神。一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寫舟船泛於河中情景。蘭棹將舉,已被水藻牽掛;船身未移,浮萍早已漾開,宛然一艘水波盪漾中的畫船,輕擺慢搖而來,整個畫面因之全活。二是「恐沾裳麗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寫船中男女調笑之態。其中「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寫少女的情態入神。「夏始春餘」喻其芳齡正盛,「葉嫩花初」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經人道的妙筆。但雖有勝日之高情雅趣,也不敢縱情任性,不敢開懷放聲,因爲着輕舟而蕩蘭槳,生怕動作大了,濺水沾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這一「淺笑」、「斂裾」,直把少女的神情心態,刻畫得維妙維肖,彷彿身臨其境。作者在這裏用筆不輕不重,好像蜻蜓點水,妙處全在那漫不經心的漾漾漣漪之中,而文中人物之夏日情趣,突現於讀者眼前。下面繼續寫船在水中行進的情態。「水濺蘭橈,蘆侵羅薦」,「荇溼沾衫,菱長繞釧」等語,無不是寫船上人與水和水中的植物打交道,寫得輕盈俏皮,似是蘆葦荇菱特愛與人爲難,別饒情趣。
最後一層,爲五言六句小歌一闋,說他們泛舟的悠閒快活,然後女子唱起歌來,作畫龍點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之形象,若隱若現,翩然而出。「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以渾沌比擬手法,營造出一種錯覺感受:蓮花亦臉色,臉色亦蓮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渾然一體。作者運用這種筆法,把碧玉女放在了綠一片、香滿天的蓮荷圖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點綴以人的精靈,造成一種美景美人渾然一體的勝境,產生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感效應,有美不勝收之感。
全篇以蓮起,以蓮結,而中間核心部分只寫了少男少女的盪舟嬉遊,似與主題「採蓮」無干。實際上自」棹移」、「船動」以至「荇溼」、「菱長」等等,無不是採蓮過程中的動態渲染,因爲是暗寫,使讀者不覺。如果是明寫如何如何採蓮,反倒呆了。
賦,在東晉經過一段短暫的沉寂之後覆呈嶄新氣象,到了樑代,賦風有所變化,文體以華美繁複著稱,這篇文章屬於那個時代的典型代表。全文語言整飭,首尾周全,換韻頻繁,音節諧美。而其舉體小巧輕靈,筆調婉孌多姿,閃現出玲瓏剔透、瀟灑飄逸之氣。

蕭繹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北朝時期樑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
蕭繹於514年封湘東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荊州,任荊州刺史、使持節、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樑南北秦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侯景之亂時,梁武帝遣人至荊州宣讀密詔,授蕭繹爲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其餘職務如故。549年梁武帝餓死臺城後,蕭繹首先發兵攻滅自己的侄兒河東王蕭譽與哥哥邵陵王蕭綸,並擊退襄陽都督蕭詧(蕭譽之兄弟)的來犯;之後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消滅侯景。552年侯景死後,蕭繹即帝位於江陵。當時,羣臣中有人建議返回舊都建康,但蕭繹沒有同意。
蕭繹即帝位之後,其弟武陵王蕭紀稱帝於益州;於是蕭繹便派兵前往四川消滅蕭紀,同時也請求西魏出兵。此舉給了西魏可趁之機,益州因此淪落敵手。554年,蕭繹給西魏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又極爲傲慢。宇文泰大爲不滿,命令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等將領以5萬兵馬進攻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梁元帝戰敗,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隨後,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軍營投降。不久爲襄陽都督蕭詧以土袋悶死,江陵“闔城老幼被虜入關”,後葬於潁陵,潁陵現存一對石獸(方旗廟石刻)。
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四十六歲,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
► 1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