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 · 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
拼音

譯文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捲起,樓閣上的招牌靜止不動。 我登臨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荊州),在湖山黃昏下徘徊。 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爲避戰亂我奔波三年。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着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注釋

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 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紮在岳陽。橫分,這裏指瓜分。 徙倚(xǐ yǐ):徘徊。 三年多難: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 憑危:指登樓。憑,靠着;危,指高處。 弔古:哀弔,憑弔。

《登岳陽樓二首》是南宋詩人陳與義創作的組詩。兩首詩集登樓、觀景、抒情、歸途爲一體,是不可分的。這是第一首,通過登樓觀感,抒發了詩人感懷家國,慨嘆時勢,無限悲痛和憂愁之感。

賞析

《登岳陽樓二首》組詩都是七律組詩的,其中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着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爲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並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後再寫舉目所見,爲「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爲近景,「夕陽」爲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爲一,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着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爲強烈的抒情。彷彿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複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蜀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裏,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過前面的蓄勢,詩人終於在頸聯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遊」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無可奈何。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裏登高臨危,讓人不堪忍受。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迴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詩的最後一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弔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滄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這一聯似乎是詩人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爲國事,爲家事,爲自己,爲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弔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裏,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淪落天涯無盡的淒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陳與義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爲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 6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