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萬里,波瀾不驚,夕陽下小舟悠悠遊過,大雁在空中飛來飛去。
岳陽樓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邊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邊可以看到紅色的楓葉。
一路欣賞景色,結果到了巴陵還沒有寫出來詩。
注釋
晴不風:晴空萬里,波瀾不驚。
杪(miǎo)秋:晚秋。
君山:全稱君山島,位於湖南嶽陽東部的洞庭湖中。
白首:白髮。這裏指爲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色草。
丹楓:經霜泛紅的楓葉。
序
《登岳陽樓二首》是南宋詩人陳與義創作的組詩。兩首詩集登樓、觀景、抒情、歸途爲一體,是不可分的。這是第二首,先對景物描寫,然後再寫歸途,這首詩表達了北宋國亡後,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賞析
第一首寫登樓,而第二首轉寫景和歸途。詩人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這就描繪了多種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構成了洞庭湖獨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風”三字略顯俗套,但這正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相同韻味,不加修飾,只是寫的是湖水之壯美,這更顯手法獨特。第二聯寫人亦寫景,而且再次點明時間是傍晚時分。第三聯起,開始寫詩人的歸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將詩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見白草稀稀,向南望則見楓葉紅紅,這一聯的描寫將整首詩推向高潮,對仗工整,別有韻味。最後兩句就是寫詩人只顧觀景,寫着的詩到了江陵還未完,這就從側面襯托了長江洞庭之間風光之好。整首詩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樣,是“憂”的,因爲兩首詩記述的爲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隱藏了,這首詩實際上表達了北宋國亡後,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杪秋(miǎo qiū)**:晚秋。
- 元氣:指天地、自然之氣。
- 可堪:哪堪,怎堪。
- 白首:白髮,代指老年。
- 聊得:姑且能夠。
- 翰林:這裏代指詩人自己,因爲陳與義曾任翰林學士 。
- 物色:這裏指景物。
- 工:精巧,精妙。
翻譯
晴空萬里,風平浪靜,天空映入在平靜的湖水之中。傍晚時分,江面上的帆船和大雁彷彿都飄浮在空中。我這個漂泊在樓頭的遊子,在晚秋時節,看着夕陽漸漸地落入君山之中,彷彿被自然的元氣所吞沒。向北望去,回首往事,怎堪面對這許多滄桑?暫且南遊巴陵,有幸能看到如丹的楓葉。我這位曾爲翰林的人,對這眼前的美好景色能領略欣賞的太少了,所作的詩到了巴陵這個地方還不夠精妙。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岳陽樓所見的壯闊清麗之景。開篇「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寫出平湖晴空,帆雁浮空之景,營造出開闊靜謐的氛圍 。接着「樓頭客子杪秋後,日落君山元氣中」,通過「樓頭客子」點明自身遊子身份,又以落日融入君山元氣的奇幻之景,增添了畫面的雄渾之感。頸聯「北望可堪回白首,南遊聊得看丹楓」由景入情,北望勾起對過往的滄桑之感,南遊賞楓又聊以自慰,體現出詩人內心複雜的情感。尾聯「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則在自我調侃中,流露出對眼前美景難以盡述的遺憾。整首詩情景交融,既有對眼前自然景象的生動刻畫,又有對人生感慨的真摯表達,體現了陳與義沉鬱頓挫的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