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 ·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後,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遊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拼音

譯文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萬里,波瀾不驚,夕陽下小舟悠悠遊過,大雁在空中飛來飛去。 岳陽樓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邊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邊可以看到紅色的楓葉。 一路欣賞景色,結果到了巴陵還沒有寫出來詩。

注釋

晴不風:晴空萬里,波瀾不驚。 杪(miǎo)秋:晚秋。 君山:全稱君山島,位於湖南嶽陽東部的洞庭湖中。 白首:白髮。這裏指爲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色草。 丹楓:經霜泛紅的楓葉。

《登岳陽樓二首》是南宋詩人陳與義創作的組詩。兩首詩集登樓、觀景、抒情、歸途爲一體,是不可分的。這是第二首,先對景物描寫,然後再寫歸途,這首詩表達了北宋國亡後,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賞析

第一首寫登樓,而第二首轉寫景和歸途。詩人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這就描繪了多種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構成了洞庭湖獨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風”三字略顯俗套,但這正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相同韻味,不加修飾,只是寫的是湖水之壯美,這更顯手法獨特。第二聯寫人亦寫景,而且再次點明時間是傍晚時分。第三聯起,開始寫詩人的歸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將詩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見白草稀稀,向南望則見楓葉紅紅,這一聯的描寫將整首詩推向高潮,對仗工整,別有韻味。最後兩句就是寫詩人只顧觀景,寫着的詩到了江陵還未完,這就從側面襯托了長江洞庭之間風光之好。整首詩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樣,是“憂”的,因爲兩首詩記述的爲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隱藏了,這首詩實際上表達了北宋國亡後,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陳與義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爲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 6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