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拼音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注釋
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戰慄:恐懼,發抖。
賞析
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選用宜於當地生長的樹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魯哀公說,周朝用慄木做社主是爲了“使民戰慄”,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爲宰我在這裏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yú)。
- 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 慄:lì,栗子樹,也指栗子。
翻譯
魯哀公問宰我,做土地神的牌位用什麼木料。宰我回答說:「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慄木,意思是使百姓恐懼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賞析
這段對話中宰我對三代社主之木的解釋有附會之嫌。而孔子的話則體現出一種通達的處事態度。「成事不說」強調對既成事實不必再去糾纏議論;「遂事不諫」表明對於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無需再去進諫;「既往不咎」顯示出對過去已然發生的事情應持寬容態度。這種思想既有對現實的理性接受,也有對人應有的豁達胸懷的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