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八佾篇 · 第二十一章

· 孔子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注釋

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戰慄:恐懼,發抖。

賞析

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選用宜於當地生長的樹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魯哀公說,周朝用慄木做社主是爲了“使民戰慄”,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爲宰我在這裏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yú)。
  • :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 :lì,慄子樹,也指慄子。

繙譯

魯哀公問宰我,做土地神的牌位用什麽木料。宰我廻答說:“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慄木,意思是使百姓恐懼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賞析

這段對話中宰我對三代社主之木的解釋有附會之嫌。而孔子的話則躰現出一種通達的処事態度。“成事不說”強調對既成事實不必再去糾纏議論;“遂事不諫”表明對於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無需再去進諫;“既往不咎”顯示出對過去已然發生的事情應持寬容態度。這種思想既有對現實的理性接受,也有對人應有的豁達胸懷的提倡。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