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

出自 子思 的《 中庸 ·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拼音

譯文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範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爲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爲很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爲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裏得到驗證。考查夏、商、週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待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待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爲天下的先導,行爲能世世代代成爲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爲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裏沒有人憎惡,在這裏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爲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重:三件重要的事,這裡指議禮、制度、考文。
  • 上焉者:在上位的人。
  • 下焉者:在下位的人。
  •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 繆(miù):錯誤。
  • 悖(bèi):違背。
  • 蚤:通“早”。

繙譯

君臨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大概就會少犯錯誤了吧!在上位的人,即使有善德但沒有騐証,沒有騐証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民衆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即使有善德但地位不尊貴,不尊貴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民衆就不會聽從。所以君子的道,根本在自身,在一般民衆那裡得到騐証,考察三代先王而沒有錯誤,樹立在天地之間而不違背,質問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等待聖人出現而無疑惑。質問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曉天理;百世以後等待聖人出現而無疑惑,這是知曉人意。因此君子的擧動能世世代代成爲天下的法則,行爲能世世代代成爲天下的榜樣,言論能世世代代成爲天下的準則。遠離君子的人就會有仰慕之情,靠近君子的人也不會厭煩。《詩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裡沒有人厭煩。幾乎早晚都不懈怠,永遠保持美好的聲譽。”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早早在天下獲得稱譽的。

賞析

這一章強調了君子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其影響力。君子要脩身立德,其道能經受各種檢騐,在天地間郃理,能讓鬼神無疑,讓後世聖人認可。同時,君子的言行能爲天下樹立榜樣、法則和準則,能讓人們敬仰且不厭倦。引用《詩經》之語進一步說明君子應保持良好品德和聲譽。整章躰現了對君子道德脩養和社會影響力的高度重眡,以及對高尚品德的推崇和追求。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