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秋末大地鋪滿濃霜寒露,清晨起來行經幽深山谷。
片片黃葉覆蓋溪上小橋,荒凉村落衹見一片古樹。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澗泉水若斷若續。
我久已忘卻技巧心計,爲何仍然驚動了麋鹿?
注釋
南谷:在永州郊外。
杪(miǎo)秋:晚秋。杪,樹梢。引申爲盡頭,多指年、月或季節的末尾。
幽谷:幽深的山谷。
覆:遮蓋。
唯:衹有。
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
疏:稀疏。
寂歷:孤寂,這裏指花不繁茂。歷,單箇。
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
微:指泉水很小。
機心:機巧之心,姦詐之心。《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旦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漚鳥之所以不下,是因爲其父有機心。
何事:爲何。
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種珍奇動物。
序
《秋曉行南谷經荒村》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五言律詩。詩的首聯點明題旨,渲染氣氛,奠定此詩荒寂的整體格調。頷、頸兩聯寫景,對仗工整,且富有變化,如頷聯「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如果將「黃葉」「古木」「溪橋」「荒村」在位置上進行調換,恰與頸聯中的「寒花」「幽泉」「寂歷」「斷續」一一對應。另外,此詩在煉字上頗爲精審,「黃」 「古」 「寒」「幽」諸字,旣是景物的實際特徵,又體現出作者的心理特徵。
賞析
首聯寫詩人在晚秋時節,冒著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裏行間流瀉出一種跋涉之苦。其實,詩人現實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點明季節,但作者卻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筆墨,進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則是強調了詩人所行山谷遠離市井,幽深僻靜。
接著,具體寫經荒村所見。厚厚的黃葉覆蓋著小溪上的橋面,荒村唯有古樹處處可見,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顯得空曠。山谷深處的泉水聲微流緩,水聲時斷時續,更襯出大地的寂靜。幾句詩,寫盡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給人以衰敗、寥落之感。
詩人處境險惡,眼前如此蕭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觸動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曾這樣説道:「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他也想驅除胸中的鬱悶。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卻沒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輕鬆,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獨落漠之感。詩最後寫的「機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脫放達之態,實際上卻反映了欲遣愁緒而不能,從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罷了。
全詩緊扣題目,以標題中的「荒」字籠蓋全篇,使詩人筆下的畫面,塗上了一層慘淡之色,霜露、幽谷、黃葉、溪橋、古木、寒花和幽泉,無一不在它的籠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點;而這箇特點,又處處不離「杪秋」這箇季節,使景物都具有濃厚的時令特色。
詩人筆下的景色寫得眞實、自然,同時又處處滲透著詩人的主觀情憬。詩人特有的心境與眼前寥落衰敗的景象相互交融,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