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出自 柳宗元 的《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疎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拼音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詩人貶謫永州之時。 半夜了,四野萬籟無聲。詩人輾轉反側,夜不成寐,百無聊賴中,連露水滴落的細微聲音也聽到了,多麽寂靜的環境啊!露水下降,本來是不易覺察到的,這裏用「聞」,是有意把細膩的感覺顯示出來。於是他乾脆起牀,「開戶臨西園」。 來到西園,衹見:一輪寒月從東嶺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彷彿聽到一泓流水穿過竹根,發出泠泠的聲響。「泠泠」兩字用得極妙。「月」上用一箇「寒」字來形容,與下句的「泠泠」相聯繫,又與首句的「繁露墜」有關。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瀟瀟疏竹,泠泠水聲,點染出一種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這極為靜謐的中夜,再側耳細聽,聽得遠處傳來從石上流出的泉水聲,似乎這泉聲愈遠而愈響,山上的鳥兒有時打破岑寂,偶爾鳴叫一聲。 「石泉遠逾響」,看來難以理解,然而這箇「逾」字,卻更能顯出四野的空曠和寂靜。山鳥時而一鳴,固然也反襯出夜的靜謐,同時也表明月色的皎潔,竟使山鳥誤以為天明而鳴叫。 面對這幅空曠寂寞的景象,詩人斜倚著柱子,觀看,諦聽,一直到天明。詩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悶形象,發人深思。他在這樣清絶的景色中想些什麽呢?「寂寞將何言」一句,可謂此時無言勝有言。「寂寞」兩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複雜的情懷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這首詩,構思新巧,詩人抓住在靜夜中聽到的各種細微的聲響,來進行描寫,以有聲寫無聲,表現詩人所處環境的空曠寂寞,從而襯託他謫居中鬱悒的情懷,即事成詠,隨景寓情。從表面看來,似有自得之趣,而終難如陶、韋之超脫。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郡(今山西永濟縣)人,著名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 2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