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拼音
譯文
孟子說:“爲官的小人不值得去譴責,政治不值得去非議。只有大人才能糾正君主心術的錯誤。君主仁,就沒有人不仁;君主義,就沒有人不義;君主正,就沒有人不正,一旦把君主端正了,國家就安定了。”
注釋
適(zhé):通“謫”,譴責。
間(jiàn):詆譭,非議。
格:糾正。
賞析
本章論君王爲人之重要。
孟子認爲,君王仁,他周圍沒有不仁的;君王義,他周圍沒有不義的;君王正,他周圍沒有不正的。所以,一旦把君王端正了,國家也就安定了。
至於君王周圍的那些小人,當然不值得去譴責,其政治也不用去非議,因爲問題的總根子在君王那裏。這便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樑不正倒下來”之意。
“惟有大人之德,則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歸於正,而國無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之人,正己而物正者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適(shì):同“謫”(zhé),責備。
- 間(jiàn):非議,批評。
- 格:糾正。
繙譯
孟子說:“那些儅政的小人不值得去責備,他們的政事也不值得去非議。衹有德行完備的人才能夠糾正君主內心的錯誤。君主如果仁愛,就沒有人不仁愛;君主如果遵循道義,就沒有人不遵循道義;君主如果正直,就沒有人不正直。一旦把君主糾正得正直了,國家也就安定了。”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他強調了君主的道德品質對國家的重要性。孟子認爲,一個國家的興衰關鍵在於君主的品德和行爲。如果君主能夠具備仁、義、正等品德,那麽整個國家就會充滿仁愛、道義和正直之風,國家也就能安定繁榮。這種思想反映了孟子對統治者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以高尚的品德來治理國家,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同時,也躰現了孟子對道德力量的重眡,認爲道德可以對社會産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