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拼音
譯文
孔子說:“道離人不遠的。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故作高深,使道遠離人們,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木材制的斧柄,應該說不會有什麼差異,但如果你斜眼一看,還是會發現差異很大。所以,君子總是根據不同人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不遠了。什麼叫忠恕呢?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爲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爲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能做到;作爲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能做到;作爲一個朋友應該做到的,我沒能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儘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顧到能否做到,行爲也要顧到所說的話,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誠實呢?”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