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出自 劉禹錫 的《 秋詞(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拼音

譯文

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爲淺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 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纔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狂。

注釋

入骨:猶刺骨。 嗾:使喚狗。這裏是“使”的意思。

此詩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sǒu)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賞析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爲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