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禽欲下先媮眼,粉蝶如知郃斷魂。

出自 林逋 的《 山園小梅二首(其一)
衆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拼音

譯文

百花落盡後只有梅花綻放得那麼美麗、明豔,成爲小園中最美麗的風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黃昏中浮動飄散。冬天的鳥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觀看,夏日的蝴蝶如果知道這梅花的美麗應該慚愧得死去。幸好可以吟詩與梅花親近,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用金樽飲酒助興。

注釋

暄(xuān)妍:景物明媚鮮麗,這裏是形容梅花。 疏影橫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橫枝幹投在水中的影子。疏影,指梅枝的形態。 暗香浮動:梅花散發的清幽香味在飄動。 黃昏:指月色朦朧,與上句“清淺”相對應,有雙關義。 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鳥。根據林逋“梅妻鶴子”的趣稱,理解爲“白鶴”更佳。 偷眼:偷偷地窺看。 合:應該。 斷魂:形容神往,猶指銷魂。 狎(xiá):玩賞,親近。 檀(tán)板:檀木製成的拍板,歌唱或演奏音樂時用以打拍子。這裏泛指樂器。 金樽(zūn):豪華的酒杯,此處指飲酒。

《山園小梅二首》是宋代詩人林逋的組詩作品。這是兩首詠物詩,其中第一首歷來極爲讀者稱道讚賞。此詩開頭先寫梅花的品質不同凡花。頷聯二句歷來被讀者譽爲詠梅的絕唱。在這一聯詩中,從姿態和香氣上完美地表現出梅花的淡雅和嫺靜。頸聯從霜禽、粉蝶對梅花的態度,側面加強前一聯描繪出來的梅花的美。最後說可以親近梅花的,幸喜還有低吟詩句那樣的清雅,而不須要酒宴歌舞這樣的豪華。作者在這裏賦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與梅花的關係達到了精神上的無間契合。全詩着意寫意傳神,採用側面烘托的方法,渲染梅花清絕高潔的風骨,極富神韻。

賞析

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筆下的梅更是引人入勝。 此詩一開端就突寫作者對梅花的喜愛與讚頌之情:“衆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它是在百花凋零的嚴冬迎着寒風昂然盛開,那明麗動人的景色把小園的風光佔盡了。一個“獨”字、一個“盡”字,充分表現了梅花獨特的生活環境、不同凡響的性格和那引人入勝的風韻。作者雖是詠梅,實則是他“弗趨榮利”、“趣向博遠”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蘇軾曾在《書林逋詩後》說;“先生可是絕倫人,神清骨冷無塵俗。”其詩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頷聯是最爲世人稱道的,它爲人們送上了一幅優美的山園小梅圖。這一聯簡直把梅花的氣質風姿寫盡絕了,它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上句輕筆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濃墨描摹出梅之韻,“疏影”、“暗香”二詞用得極好,它既寫出了梅花不同於牡丹、芍藥的獨特形成;又寫出了它異於桃李濃郁的獨有芬芳。極真實地表現詩人在朦朧月色下對梅花清幽香氣的感受,更何況是在黃昏月下的清澈水邊漫步,那靜謐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縷縷的清香,使之陶醉。“橫斜”傳其嫵媚,迎風而歌;“浮動”言其款款而來,飄然而逝,頗有仙風道骨。“水清淺”顯其澄澈,靈動溫潤。“暗香”寫其無形而香,隨風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樣富有情趣;“月黃昏”採其美妙背景,從時間上把人們帶到一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動人時刻,從空間上把人們引進一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聯極目聘懷,頷聯凝眉結思。林逋這兩句詩也並非是臆想出來的,他除了有生活實感外,還借鑑了前人的詩句。 五代南唐江爲有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既寫竹,又寫桂。不但未寫出竹影的特點,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無題,又沒有完整的詩篇,未能構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主題、意境,感觸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兩字,將“竹”改成“疏”,將“桂”改成“暗”,這“點睛”之筆,使梅花形神活現,可見林逋點化詩句的才華。 上二聯皆實寫,下二聯虛寫。 作者寫盡梅花姿質後,掉轉筆頭,從客觀上着意瀉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前句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來賞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先偷眼”三字寫得很是傳神,作者對現實事物的觀察是非常細緻的。後句則變換手法,用設想之詞,來寫假託之物,意味深邃。而“合斷魂”一詞更是下得悽苦凝重,因愛梅而至銷魂,這就把蝴蝶對梅的喜愛誇張到了頂端。通過頸聯的擬人化手法,從而更進一步襯托出作者對梅花的喜愛之情和幽居之樂。聯中那不爲人經意的“霜”、“粉”二字,也實是經詩人精心擇取,用來表現他高潔情操和淡遠的趣味。 以上三聯,作者是把梅當作主體,詩人的感情是通過議論、敘述、擬人等手法隱曲地體現在詠梅之中。至尾聯主體的梅花轉化爲客體,成爲被欣賞的對象。而作者則從客體變爲主體,他的感情由隱至顯,從借物抒懷變爲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尾聯“微吟”實講“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緻,如此咀嚼,雖不果腹,然可暖心、潔品、動情、鑄魂,表達出詩人願與梅化而爲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詩人對梅的觀賞進入了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人們看到的則是和“霜禽”“粉蝶”一樣迫不及待和如癡如醉的詩人——一個梅化的詩人。在賞梅中低聲吟詩,使幽居生活平添幾分雅興,在恬靜的山林裏自得其樂,真是別具風情,根本不須音樂、飲宴那些熱鬧的俗情來湊趣。這就把詩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盤托出,使詠物與抒情達到水乳交融的進步。 全詩之妙在於脫略花之形跡,着意寫意傳神,因而用側面烘托的筆法,從各個角度渲染梅花清絕高潔的風骨,這種神韻其實就是詩人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寫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暄妍(xuān yán):景色明媚鮮麗。
  • 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歌唱或縯奏音樂時用以打拍子。

繙譯

百花凋零,衹有梅花迎著寒風昂然盛開,那明媚豔麗的景色把小園的風光佔盡。稀疏的影兒,橫斜在清淺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動在黃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飛落下來時,先媮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會失魂落魄。幸而可以輕聲吟唱和梅花親近,不用敲著檀板唱歌,執著金盃飲酒來訢賞它了。

賞析

這首詩首聯將梅花與“衆芳”對比,突出梅花不畏嚴寒、獨自綻放的姿態。頷聯是千古名句,通過“疏影”“暗香”生動地描繪出梅花的形態和神韻,營造出一種清幽高雅的意境。頸聯以“霜禽”和“粉蝶”對梅花的喜愛和傾慕,進一步烘托出梅花之美。尾聯則表明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認爲衹需吟詩親近,無需奢華的方式來訢賞。全詩風格清幽淡遠,既是詠梅的佳作,也展現出詩人孤高自許的精神境界和雅趣。

林逋

林逋

林逋,字君復,又稱和靖先生,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北宋著名詩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聖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爲妻,以鶴爲子”,人稱“梅妻鶴子”。 ► 3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