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出自 孔子 的《 題海嶽後人煙巒曉景圖
襄陽米友仁,作畫但畫意。 須臾筆硯間,淋漓走元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季氏:魯國大夫季孫氏,魯國三桓之一。
  2. 顓臾(zhuān yú):魯國的附庸國。
  3. 冉有(rǎn yǒu):孔子的弟子,名冉求,字子有。
  4. 季路(lù):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5. 有事:古代指用兵或祭祀等重大事件。
  6. 東蒙主:主持祭祀東蒙山的祭司。
  7. 邦域:國家的疆域。
  8. 社稷(she ji):古代國家的象徵,社指土地神,稷指穀物神。
  9. 周任(zhōu rèn):古人名,相傳是一位賢明的史官。
  10. 兕(sì):獨角犀牛。
  11. 柙(xiá):關獸的籠子。
  12. 龜玉(guī yù):珍貴的龜甲和美玉,代表國家的財富。
  13. 蕭牆(xiao qiang):宮室內屏風的代稱,引申爲內部矛盾。

翻譯

季孫氏計劃攻打顓臾。冉有和季路去見孔子,說:「季孫氏打算對顓臾採取行動。」孔子迴應:「冉有,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顓臾過去被先王指定爲東蒙山的祭祀主持人,而且它就在魯國的領土內,是國家的重要臣屬。爲什麼要攻打它呢?」

冉有回答:「老師想要這麼做,我們兩個臣子都不願意。」孔子反駁:「冉有,周任曾經說過:『有能力就擔任職務,沒有能力就應當辭職。』如果有人搖搖晃晃卻不去扶持,跌倒了也不去攙扶,那還要輔助者做什麼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來,珍貴的龜甲和美玉在盒子裏被破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現在的顓臾,堅固而且靠近費地,如果不現在佔領,將來會成爲子孫的憂慮。」孔子反駁:「冉有,君子厭惡那種口頭上說不想要,但又找藉口去做的事情。我聽說過,無論是國家還是家族,不怕貧窮而怕分配不均,不怕困苦而怕社會不安定。因爲公平分配就沒有貧窮,和睦相處就沒有人口稀少的問題,安定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所以,如果遠方的人不歸服,就修明文德來吸引他們。既然吸引了他們,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現在你和冉求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你們卻無法吸引他們,國家分裂動盪你們無法保持穩定,反而在內部策劃戰爭。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慮,不在於顓臾,而在於自家的內部矛盾啊。」

賞析

孔子在這段對話中,通過批評冉有和季路,表達了他對和平、公正和治國理念的堅持。他反對侵略戰爭,強調國家的穩定和內部和諧,認爲治理國家應以德服人,而非武力征服。孔子的言論體現了儒家「仁政」和「禮治」的核心思想,主張以道德教化和公正的政策來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通過武力和暴力。這段對話也反映出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方式,通過引導和辯論,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和政治智慧。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