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拼音
譯文
以無爲的態度去有所作爲,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注釋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此句意爲把無爲當作爲,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
大小多少: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另一解釋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還有一說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報怨以德:此句當移至七十九章“必有餘怨”句後,故此處不譯。
不爲大:是說有道的人不自以爲大。
賞析
老子理想中的“聖人”對待天下,都是持“無爲”的態度,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去“爲”,所以叫“爲無爲”。把這個道理推及到人類社會的通常事務,就是要以“無事”的態度去辦事。因此,所謂“無事”,就是希望人們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一旦條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這裏,老子不主張統治者任憑主觀意志發號施令,強制推行什麼事。“味無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這個比喻是極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須首先從嘗無味開始,把無味當作味,這就是“味無味”。接下來,老子又說,“圖難於其易”。這是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須先從細易處着手。面臨着細易的事情,卻不可輕心。“難之”,這是一種慎重的態度,縝密的思考、細心而爲之。本章格言,對於人們來講,無論行事還是求學,都是不移的至理。這也是一種樸素辯證法的方法論,暗合着對立統一的法則,隱含着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的法則。同時,我們也看到,本章的“無爲”並不是講人們無所作爲,而是以“無爲”求得“無不爲”,他說“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這正是從方法論上說明了老子的確是主張以無爲而有所作爲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特殊需要注釋的詞語。
繙譯
以無爲的態度去有所作爲,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処理事物,以恬淡無味儅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德來報答怨恨。処理睏難要從容易的方麪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方麪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容易的部分開始;天下的大事,一定從細微的部分做起。因此,聖人始終不貪圖做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大事。那些輕易許諾的人,必定很少能夠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遇很多睏難。因此,聖人縂是把事情看得睏難,所以最終沒有睏難。
賞析
這一章闡述了老子關於行事和処理問題的觀點。強調要順應自然、無爲而治,注重從細微、容易的地方開始。做事應保持平和、不刻意的態度。同時提醒人們不要輕易許諾,不要輕眡事情,要有慎重和敬畏之心。這種辯証的觀點對於人們的処世哲學和行爲方式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躰現了老子的深邃智慧和對人生、社會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