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出自 伏生 的《 周書·泰誓中
惟戊午,王次於河朔,羣后以師畢會。王乃徇師而誓曰:「嗚呼!西土有衆,鹹聽朕言。我聞吉人爲善,惟日不足。兇人爲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王受,力行無度,播棄犁老,暱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脅權相滅。無辜籲天,穢德彰聞。惟天惠民,惟闢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惟受罪浮於桀。剝喪元良,賊虐諫輔。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厥監惟不遠,在彼夏王。天其以予乂民,朕夢協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維揚,侵於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於湯有光。勖哉夫子!罔或無畏,寧執非敵。百姓懍懍,若崩厥角。嗚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拼音

所属合集

#敬民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戊午:古代干支紀日法,指戊午日。
  • 河朔:黃河以北的地方。
  • 羣后:各方諸侯。
  • 吉人:善良的人。
  • 犁老:指年老的農夫。
  • 暱比:親近,勾結。
  • 朋家:私人集團。
  • 脅權:倚仗權勢。
  • 億兆:極言衆多。
  • 夷人:指殷商的民衆。
  • 周親:關係親近的人。
  • 仁人:有仁德的人。
  • 一德一心:指統一意志,齊心協力。

翻譯

在戊午這一天,周武王駐紮在黃河岸邊,所有的諸侯帶着軍隊前來集會。他面對軍隊宣誓說: "啊!西方的人民,都仔細聽着我的話。我聽說,善良的人總是追求善行,覺得時間都不夠用。而那些作惡的人,也一樣貪婪無度。現在的商王紂王,行事沒有節制,遺棄了年邁的農夫,卻親近罪人。他放縱嗜好,暴虐無道,臣下都被他的行爲所影響,家族間甚至成爲敵人,互相殘殺。無辜的人向上天求助,他的惡行昭然可見。上天是仁慈的,君主應當順從天意。夏桀不能像天那樣公正,他的惡行殃及四方。於是上天幫助成湯推翻了夏朝,懲罰了夏桀。商紂的罪孽比桀更重,他剝奪了忠良,殺害了諫官,自以爲有天命,認爲敬畏不足,祭祀無益,暴力無害。他的教訓近在眼前,就是夏桀的例子。上天讓我來治理人民,我夢見吉祥的預兆,這次出征定會順利,討伐商紂必定勝利。紂王雖然有很多百姓,但他們已經離心離德。我有十位忠誠的臣子,他們團結一心。即使是親近的親屬,也不如這些有仁德的人。上天的視聽,取決於百姓的意願。如果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現在我決定出徵,我軍威武揚威,將侵犯他們的領土,消滅那些殘暴之人。我們的征伐正當其時,會給成湯帶來榮耀。老師啊,你們無需畏懼,勇敢面對敵人。百姓們緊張戒備,如同山崩一般。啊!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定能建立不朽的功業,永享安寧。"

賞析

這是一段周武王伐紂前的誓言,展現了他對商紂暴政的不滿和對天命的信念。通過對比商紂的昏庸與自己的仁德,以及引用夏桀的歷史教訓,周武王堅定地表達了討伐的決心和人民支持的重要性。誓言中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口號,如"一德一心",顯示了周軍高昂的士氣和對勝利的信心。同時,它也體現了古代中國君主藉助天命進行統治和動員戰爭的思想。

伏生

伏生(伏勝,字子賤),漢人,生於周赧王五十五年(約前268年),卒於漢文帝三年(約前178年),享年90歲。漢國濟南(今山東濱州市鄒平市 韓店鎮蘇家村)人 ,曾爲秦博士。 秦時焚書,於壁中藏《尚書》,漢初,僅存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以年九十餘老不能行,乃使晁錯往受之。今文《尚書》學者,皆出其門。世傳的今文《尚書》皆出於他。 ► 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