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出自 劉基 的《 擬連珠
蓋聞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詰戎兵,而聽者忽忽;老成人喪語典形,而聞者嗤嗤。
拼音

所属合集

#篤行篇

注釋

《擬連珠》是明朝開國元勳劉基仿連珠文體而作,共六十八首。劉基的思想主要來源於孔、孟、荀、墨以及易學、名家、法家、兵家、老莊道家等,充分體現了“一代文宗”劉基“會通百家、兼容儒道”的爲學風格與理論旨趣。明末竟陵文派創始人鍾惺評曰:“居身涉世之理,用賢治人之道,與夫陰陽禍福、盛衰治亂無不具備於六十八首,寢食其中,有無窮受用處,公真教敷一時,澤被千古者也。” 《擬連珠》的“無窮受用處”就是注重實學、實效、實功,強調實踐工夫。在“名實之辨”問題上,劉基主張以“形”、“實”證“聲”、“名”,其實學思想的主要觀點爲:“觀形於聲,未必見形;求實於名,未必得實”,反對“聲”、“名”等一般性的描述語言和理論,主張從“形”、“實”中獲取關於事物本質性的認識。爲此,他提出:“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意思是說,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嘗試過纔會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過纔會明白。這與毛澤東同志所說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一樣,都闡述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蓋聞:大概聽說。
  • 物有甘苦:事物有甜有苦,比喻生活經驗或事物的兩面性。
  • 嘗之者識:嘗試過的人才能辨別其滋味。
  • 道有夷險:道路有平坦和險峻,比喻人生旅途中的困難與順利。
  • 履之者知: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其艱難。
  • 宴安日久:長期安逸的生活。
  • 詰戎兵:此處可能指問及軍事問題,因爲「詰」有詢問之意,「戎兵」指軍隊或戰爭。
  • 忽忽:形容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
  • 老成人喪語:老年人失去了嚴肅的語言風格。
  • 典形:通常的、規範的形式。
  • 嗤嗤:輕蔑或嘲笑的聲音。

翻譯

聽說世間的事物有甘苦之分,只有品嚐過的人才能分辨出它的味道;人生的道路有平坦和險峻,只有親身走過的人才能瞭解其中的艱辛。因此,長久沉浸在安逸中的人往往忽視了戰爭的問題,聽者顯得心不在焉;而年長者不再嚴謹地言傳身教,聽到的人卻只會嘲笑他們。

賞析

這首連珠詩以日常生活和人生哲理爲主題,通過對比,批評了那些沉溺於安逸、忽視責任和傳統教育的人。劉基以簡潔的語言揭示了人們在舒適環境中容易失去警惕,長輩的智慧和經驗也容易被輕視的社會現象。詩人寓言般地表達了對社會責任和個人成長的警示,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