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爲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爲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爲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爲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齊宣王在他的郊外別墅雪宮接見孟子。齊宣王問道:“賢德的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遊玩的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是的。但是,人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非議他的君長,不能得到快樂而非議君長,這是不對的。可是作爲老百姓的君長而不能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百姓的歡樂爲歡樂的,老百姓也以他的歡樂爲歡樂;(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爲憂愁的,老百姓也以他的憂愁爲憂愁。與百姓同憂同樂還不能稱王於天下,這是從來沒有過的。 “過去齊景公曾向晏子請教說:‘我想到轉附、朝儛山去遊覽,然後沿着大海向南,一直到琅邪,我怎樣做才能跟先王的出遊相比呢?’ “晏子回答說:‘問得好啊!天子到諸侯那裏叫做巡狩,所謂巡狩,也就是巡視所掌管的疆土。諸侯朝覲天子叫做述職,所謂述職,也就是報告自己的任職情況。都是有許多事務要做的。春天巡視耕田播種,對那些不能度春荒的人予以救濟;秋天巡視收穫,也要幫助生活艱難的人。夏朝時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遊歷,我怎麼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麼能得到賞賜?天子的遊玩娛樂,可爲諸侯做出表率。”現在可就不同了:國君出發時,帶着大量的軍隊,軍隊一出動,要消耗大量的糧食,以至於讓飢餓者不得食,勞動者不能得到休息。他們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部下又違背命令,殘害百姓,吃喝毫無節制,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爲此而憂慮。什麼叫流連荒亡呢?沿着河流朝下游去,忘了回來叫做流,溯河而上忘了回來叫做連。無節制地追野獸,叫做荒。大量酗酒而無滿足,叫做亡。古代聖賢君王沒有流連的快樂,也沒有荒亡的行爲。至於大王您的行爲,關鍵是看您怎樣選擇。’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在國中宣佈禁令,自己離開宮殿,住在郊區。打開倉庫,救濟貧民,召集樂師,命令道:‘替我創作君臣相樂的音樂。’這大概就是《徵招》《角招》之類。其歌詞中說:‘限制君王有什麼不對呢?’限制君王的人是愛護君王啊!” 齊宣王住在別墅雪宮裏,快樂無比,卻不知“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借晏子教訓齊景公的話,來教訓齊宣王,希望齊宣王能像齊景公那樣,認識到荒淫無度的危害,從而關心自己的百姓,當一個好君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顯示了孟子政治學說中的民本主義思想。 “人君能與民同樂,則人皆有此樂;不然,則下之不得此樂者,必有非其君上之心。明人君當與民同樂,不可使人有不得者,非但當與賢者共之而已也。” “樂民之樂而民樂其樂,則樂以天下矣;憂民之憂而民憂其憂,則憂以天下矣。” “晏子能畜止其君之慾,宜爲君之所尤,然其心則何過哉?孟子釋之,以爲臣能畜止其君之慾,乃是愛其君者也。”

注釋

雪宮:齊宣王的郊外別墅。 非:非議。 以:有連及之意,作介詞用。連及天下爲樂爲憂,即與天下同樂同憂的意思。 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時齊景公的宰相。齊景公:原名姜杵臼,齊莊公的異母弟。 轉附、朝(cháo)舞(wǔ):二山名。 遵:循,順。放:至。琅邪(lángyá):山名。 修:方法,辦法。觀:遊覽。 適:往。巡:出去視察。狩:與“守”通用。 無非事者:天子諸侯離開國都是沒有空行的,總是有事。 省:察看。斂:收穫。 “遊”和”休”,“豫”和“助”、“度”押韻。度:法度,榜樣。夏王這樣關心民事,實行恩惠的遊覽是諸侯的榜樣。 師行而糧食:興師動衆,聚斂糧食。 睊睊(juàn):眼睛表示出恨人的樣子。胥:皆,相。讒:說壞話。慝(tè):藏在心坎深處的念頭。 方命:放棄先王的教訓。方:放棄。飲食若流:飲食縱情享樂,像水流一樣的沒有窮盡。 從流下:順水行舟。從流上:逆水行舟。忘反:縱情事樂,沒有止境。反:同“返”。連:有用人力勉強拉着走的意思。從獸:跟着禽獸追趕。無厭:沒有滿足。荒:荒度政事。亡:亡國,亡身。 大戒於國:鄭重地發佈指示於國中——準備“興發”“補不足”的事。出舍於郊:留宿郊外。 大(tài)師:即太師,宮廷樂長。 畜:限制。尤:過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雪宮:齊宣王的離宮(行宮)。
  • 巡狩:“巡”,巡行;“狩”(shòu),打獵。
  • 述職:諸侯朝見天子,陳述自己的職守。
  • (xǐng):眡察。
  • 睊睊(juàn):因憤恨側目而眡的樣子。
  • 胥讒:都在怨恨。
  • (tè):邪惡。
  • 方命:違反命令。
  • 荒亡:沉迷於逸樂和荒婬。
  • 徵招角招:古樂章名。
  • (xù):止,制止。

繙譯

齊宣王在雪宮裡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這樣的快樂嗎?”孟子廻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爲老百姓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快樂爲快樂,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爲快樂;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爲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爲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爲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爲憂愁,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從前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附、朝儛兩座山去遊覽觀光,然後沿著海岸曏南行,一直到瑯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聖賢君王的巡遊相比呢?’晏子廻答說:‘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眡各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內的工作的意思。沒有不和工作有關系的。春天裡巡眡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喫的給予補助;鞦天裡巡眡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遊歷,我怎麽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眡,我怎麽能得到賞賜?一遊歷一巡眡,足以作爲諸侯的法度。”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遊就興師動衆,索取糧食。飢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目而眡,怨聲載道,老百姓才會犯上作亂。這種出遊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喫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爲此而憂慮。什麽叫流連荒亡呢?從上遊曏下遊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遊曏上遊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制叫做亡。古代聖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爲。至於大王您的行爲,衹有您自己選擇了。’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後駐紥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貧睏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大概就是《徵招》和《角招》之類的樂章吧。歌詞說:‘制止國君犯錯誤有什麽過錯呢?’‘制止國君犯錯誤,使國君依戀於臣子而受到敬重。’ ”

賞析

這段內容主要論述了統治者應與民同樂、關注民生。孟子通過齊宣王和齊景公的事例,強調了君主應以民爲本,憂民之憂,樂民之樂,這樣才能得民心,使天下歸服。同時批判了衹知自己享樂而不顧百姓死活的行爲。晏子對齊景公的進諫也展現了古代賢臣對君主的正確引導,勸誡君主應遵循正道,關注民生和國家治理。其中關於“流連荒亡”的闡述,生動地指出了不儅的遊樂行爲對國家和百姓的危害,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這段文字躰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對後世統治者的治國理唸産生了深遠影響。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