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爲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幹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爲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爲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人說:“不知道大王不能夠做商湯、武王,那是不明智呀;知道他不能,但還是來了,那是來求富貴的吧。千里迢迢來見大王,不能投合而離開,歇了三個晚上纔出晝邑,怎麼這樣慢騰騰的?我對這種情況不高興。”
高子把這些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那尹士哪能瞭解我呢?千里迢迢來見大王,是我所希望的。不能投合而離開,難道是我所希望的?我不得已啊。我歇了三個晚上纔出晝邑,在我心裏還是認爲太快了,我心想,大王也許會改變態度的!大王若是改變了態度,就一定會讓我回去。(等到)離開了晝邑,大王沒有(派人)追我回去,我這才毅然下定決心回老家去。我雖然這麼做,難道是要捨棄大王嗎?大王還是足以做正事的,大王假如用我,那何止是齊國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太平。大王也許會改變態度的!我天天盼望!我難道像那種小氣的漢子嗎?向君王進諫而不被採納,就發怒,氣呼呼地表現在臉上,一旦離開,就走上一整天,沒力氣了才住下來嗎?”
尹士聽到這些話後,說:“我真是個小人呀!”
注釋
尹士:齊國人。
幹澤:求爵祿。幹,求。澤,恩澤,指俸祿。
濡滯:遲滯,久留。
高子:齊國人,孟子弟子。
庶幾:或許,表希冀。
浩然:水流不止的樣子。
由:通“猶”。足用:足以。
悻悻(xìng xìng)然:不滿貌,形容氣量狹小的樣子。見:現。
賞析
孟子指出,齊王還是足以做正事的,假如齊王用他,不僅是齊國的百姓,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太平。自己不會像那種小氣的漢子一樣,向君王進諫而不被採納,就發怒,氣呼呼地表現在臉上;一旦離開,就走上一整天。看來孟子的辭職多少有點不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