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淳于髡說:“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制嗎?”
孟子說:“是禮制。”
淳于髡說:“嫂嫂掉到水裏,用手拉她嗎?”
孟子說:“嫂嫂掉到水裏而不拉她,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是禮制。嫂嫂掉到水裏,用手拉她,是變通的辦法。”
淳于髡說:“當今天下都掉到水裏了,先生不拉一把,爲什麼?”
孟子說:“天下掉到水裏,要用道來救援。嫂嫂掉到水裏,是用手去救援。你想用手來救援天下嗎?”
注釋
淳于髡(kūn):姓淳于,名髡,齊人。曾在齊威王、齊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做官。
權:變通。
賞析
本章論凡事有經有權,可與第十三卷第二十六章合讀。
淳于髡與孟子的論辯很有意思。淳于髡的本意,是勸孟子出手救天下,但他沒有直接說,而是用類比方法,設計了一個“陷阱”,引孟子上鉤。孟子果然上了鉤,但他用刻意把本體(救天下)與喻體(救嫂子)分開的辦法爲自己解了圍:天下人都掉到水裏了,要用“道”(仁政)去救援;嫂子掉到水裏去了,用手去救援。
孟子的權變思想含有辯證法的因素,遇特殊的情況要權衡利弊而明乎變通,以免失之偏頗。
“言天下溺,惟道可以救之,非若嫂溺可手援也。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枉道求合,則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此章言直己守道,所以濟時;枉道殉人,徒爲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