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七節

· 孟子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淳于髡說:“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制嗎?” 孟子說:“是禮制。” 淳于髡說:“嫂嫂掉到水裏,用手拉她嗎?” 孟子說:“嫂嫂掉到水裏而不拉她,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是禮制。嫂嫂掉到水裏,用手拉她,是變通的辦法。” 淳于髡說:“當今天下都掉到水裏了,先生不拉一把,爲什麼?” 孟子說:“天下掉到水裏,要用道來救援。嫂嫂掉到水裏,是用手去救援。你想用手來救援天下嗎?”

注釋

淳于髡(kūn):姓淳于,名髡,齊人。曾在齊威王、齊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做官。 權:變通。

賞析

本章論凡事有經有權,可與第十三卷第二十六章合讀。 淳于髡與孟子的論辯很有意思。淳于髡的本意,是勸孟子出手救天下,但他沒有直接說,而是用類比方法,設計了一個“陷阱”,引孟子上鉤。孟子果然上了鉤,但他用刻意把本體(救天下)與喻體(救嫂子)分開的辦法爲自己解了圍:天下人都掉到水裏了,要用“道”(仁政)去救援;嫂子掉到水裏去了,用手去救援。 孟子的權變思想含有辯證法的因素,遇特殊的情況要權衡利弊而明乎變通,以免失之偏頗。 “言天下溺,惟道可以救之,非若嫂溺可手援也。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枉道求合,則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此章言直己守道,所以濟時;枉道殉人,徒爲失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淳于髡(kūn):戰國時期齊國的辯士。
  • 授受不親:指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是古代的一種禮教規定。
  • :權宜,變通。

翻譯

淳于髡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 孟子回答說:「是禮的規定。」 淳于髡又問:「如果嫂嫂溺水了,能用手去拉她嗎 ?」 孟子說:「嫂嫂溺水了卻不去拉她,那簡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正常的禮;嫂嫂溺水而伸手去拉她,這是變通的辦法 。」 淳于髡說:「現在天下人都如同溺水般身處困境了,先生卻不去救援,這是爲什麼呢?」 孟子說:「天下人溺水,要用道去拯救;嫂嫂溺水,用手去拉救就行。難道你想用手去拯救天下人嗎?」

賞析

這段對話通過孟子與淳于髡的問答,展現了孟子對「禮」和「權」的靈活認知。首先淳于髡以男女授受不親與嫂嫂溺水能否伸手援救這一極端情況相對比,試圖給孟子設下兩難之境。而孟子巧妙地進行解答,指出正常情況下遵循「禮」,但面臨緊急特殊狀況時需要「權」變 ,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之後淳于髡將話題延伸到天下人處於困境,質疑孟子不出手救援。孟子則區分了拯救天下與救嫂嫂的不同,強調要用「道」來拯救天下,點明瞭解決不同問題要用合適的方法和理念。這段對話邏輯清晰,蘊含着深刻的道理,不僅體現了孟子的機智善辯,更傳達出對待事理既要堅守原則,又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的觀點。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