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爲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爲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宋牼要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他,孟子說:“您要到哪兒去?” 宋牼回答說:“我聽說秦國和楚國要開戰,我要去面見楚王勸說他罷兵。假如楚王不聽的話,我就去面見秦王勸他罷兵。這兩個國君總會有一個聽我話的。” 孟子說:“我不想問您詳細情況,願聽聽你的大意。您打算怎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牼回答說:“我打算說說交戰的不利之處。” 孟子說:“您的志向是很好的,然而您的提法卻行不通。您用利來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爲有利可圖而歡喜,於是終止軍事行動,這樣的話,軍隊的將士就會爲休戰而高興,從而喜歡利。做臣子的,懷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兒子的懷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父親,做弟弟的懷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長,這就會導致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最終都會拋棄仁義,懷着利益之心交往,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不滅亡的,還沒有過。您若以仁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歡仁義而高興,於是撤除軍隊,這會使軍隊將士高興休兵,進而喜歡仁義。做臣子的懷着仁義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兒子的懷着仁義之心去侍奉他的父親,做人弟弟的懷着仁義之心去侍奉兄長,這會使君臣、父子、兄弟去除求利的念頭,而懷着仁義之心交往,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是不曾有過的。爲什麼一定要談到‘利’呢?”

注釋

宋牼(kēng):也叫宋鈃(jiān)、宋榮,宋國人,戰國時期著名學者,齊宣王時曾在稷下學宮遊學。石丘:地名。 構兵:交戰。構,交合,連接。 指:意向,大意。 大:有美意。古今大、強、高、快、長等均有美意。號:提法,說法。 終:盡,全,都的意思。

賞析

本章與第一卷第一章一樣,孟子論述了自己的義利觀。只不過那一次主要是針對從政治國問題,這一次卻是談的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了。 在孟子看來,和平當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牼維護和平的行爲。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義,而不是利害關係。如果用利害關係去換得一時的和平,早晚也會失去和平,不僅失去和平,還會失去國家,失去天下。因爲,基於利害關係的和平,實際上潛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這就是人與人之間都以利害關係相互對待,一旦利害關係發生衝突,必然導致爭鬥,失去穩定與和平。相反,如果以仁義爲前提贏得和平,則會保持長久的穩定與發展,不僅不會失去和平,而且還會使天下人心歸服,安定統一。這是因爲,基於仁義的和平,使人與人之間都以仁義道德相互對待,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 從理論上說,孟子的學說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夠自圓其說的。但是,從歷史和現實的實踐來看,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既然有軍事行動發生,就不可能沒有利害關係在內,也不可能有純粹爲抽象的仁義道德而戰的戰爭和純粹爲抽象的仁義道德而罷兵停戰的和平出現,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尤其沒有這種可能。 所以,以仁義爲前提的和平,在孟子的時代只能是一種理想。 “按《莊子》書:‘有宋鈃者,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上說下教,強聒不捨。’《疏》雲:‘齊宣王時人。’以事考之,疑即此人也。” “此章言休兵息民,爲事則一,然其心有義利之殊,而其效有興亡之異,學者所當深察而明辨之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提供的內容並非古詩詞,而是一段文言文。以下是對這段文言文的翻譯和解析:

註釋

無特別需要註釋的詞語。

翻譯

宋牼要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見了他,孟子問:「先生要到哪裏去?」宋牼說:「我聽說秦國和楚國在交戰,我準備去拜見楚王,勸說他停止戰爭。如果楚王不高興,我又準備去拜見秦王,勸說他也停止戰爭,兩位君王總該有一個會見我。」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主要想法。你打算怎樣去勸說他們呢?」宋牼說:「我打算說戰爭對他們不利。」孟子說:「先生的志向是宏大的,但先生的主張卻是不可以的。先生用利益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會因爲利益而高興,從而停止三軍作戰。這樣,三軍將士會因爲喜歡罷戰而歡迎利益。但做人臣的懷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人子的懷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父親,做人弟的懷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長,這樣,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就會拋棄仁義,心懷利益來相互對待,而這樣國家不滅亡的,還沒有過。先生如果用仁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爲仁義而高興,從而停止三軍作戰,那麼三軍將士會因爲喜歡罷戰而歡迎仁義。做人臣的懷着仁義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人子的懷着仁義之心去侍奉他的父親,做人弟的懷着仁義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長,這樣,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就會拋棄利益,懷着仁義來相互對待。如此而不能稱王天下的,還沒有過。爲什麼一定要說利益呢?」

賞析

這段文字體現了孟子重仁義而輕利益的思想觀點。他強調以仁義治國、行事的重要性,認爲如果只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去處理問題,會導致社會道德的淪喪和人際關係的扭曲,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而以仁義爲本,則能使人心歸向,國家昌盛。孟子通過與宋牼的辯論,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立場,對當時追求功利的社會風氣提出了批評和反思。這種思想在儒家學說中具有重要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