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四節
所属合集
譯文
注釋
賞析
你提供的內容並非古詩詞,而是一段文言文。以下是對這段文言文的翻譯和解析:
註釋
無特別需要註釋的詞語。
翻譯
宋牼要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見了他,孟子問:「先生要到哪裏去?」宋牼說:「我聽說秦國和楚國在交戰,我準備去拜見楚王,勸說他停止戰爭。如果楚王不高興,我又準備去拜見秦王,勸說他也停止戰爭,兩位君王總該有一個會見我。」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主要想法。你打算怎樣去勸說他們呢?」宋牼說:「我打算說戰爭對他們不利。」孟子說:「先生的志向是宏大的,但先生的主張卻是不可以的。先生用利益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會因爲利益而高興,從而停止三軍作戰。這樣,三軍將士會因爲喜歡罷戰而歡迎利益。但做人臣的懷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人子的懷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父親,做人弟的懷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長,這樣,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就會拋棄仁義,心懷利益來相互對待,而這樣國家不滅亡的,還沒有過。先生如果用仁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爲仁義而高興,從而停止三軍作戰,那麼三軍將士會因爲喜歡罷戰而歡迎仁義。做人臣的懷着仁義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人子的懷着仁義之心去侍奉他的父親,做人弟的懷着仁義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長,這樣,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就會拋棄利益,懷着仁義來相互對待。如此而不能稱王天下的,還沒有過。爲什麼一定要說利益呢?」
賞析
這段文字體現了孟子重仁義而輕利益的思想觀點。他強調以仁義治國、行事的重要性,認爲如果只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去處理問題,會導致社會道德的淪喪和人際關係的扭曲,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而以仁義爲本,則能使人心歸向,國家昌盛。孟子通過與宋牼的辯論,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立場,對當時追求功利的社會風氣提出了批評和反思。這種思想在儒家學說中具有重要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