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天地萬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備於我的本心之中了。反省自身發現自己是誠實的,這是最大的快樂。勉勵自己依從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了。”

賞析

本章實際上論仁。 孔子說“仁者,愛人”,這是積極的說法。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說法,也就是“恕”,可見“恕”也是“仁”。 孟子的“誠恕”的觀點,與孔子的“仁恕”的觀點是相通的。孟子認爲,天地萬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備於我的本心之中,也就是良知。所謂憑良心行事,便能胸懷坦蕩,無所牽掛。 “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則君臣父子,小則事物細微,其當然之理,無一不具於性分之內也。” “反身而誠則仁矣,其有未誠,則是猶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純也。故當凡事勉強,推己及人,庶幾心公理得而仁不遠也。此章言萬物之理具於吾身,體之而實,則道在我而樂有餘;行之以恕,則私不容而仁可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特殊需要注釋的詞語}

繙譯

{孟子說:“萬物都爲我所具備。反省自己做到真誠,沒有比這更大的快樂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孟子對於自我脩養和仁德追求的觀點。“萬物皆備於我”強調了人自身所蘊含的豐富性和內在的價值。“反身而誠”指的是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竝達到真誠的境界,真誠能帶來巨大的快樂。“強恕而行”即勉力去推行恕道,恕道是與他人相処、實現仁德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離仁德更近。這段話表達了通過自我省察和踐行恕道來達到道德提陞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