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爲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覺得天下變小了。因此見過大海的人,難以對別的水感興趣;在聖人門下游學的人,難以對別的言論感興趣。觀賞水有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太陽月亮都有光輝,極小的縫隙都能照得到。流水這種東西,不把小的坑窪灌滿,就不會繼續向前流動。君子有志於追求大道,不達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達。”
注釋
東山: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
瀾:大波浪。
容光:有空隙即能納光,指幽暗的間隙。
科:同“窠”,坎,坑。
成章:古稱樂曲終結爲一章。此指事物達到一定階段或程度。
賞析
本章用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比喻,啓示我們登高方能望遠,厚積才能薄發。鼓勵君子努力學道,打好基礎,高屋建瓴,循序漸進,必有所成。
“所處益高,則其視下益小;所見既大,則其小者不足觀也。難爲水,難爲言,猶仁不可爲衆之意。”
“此章言聖人之道大而有本,學之者必以其漸,乃能至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東山:即矇山,在今山東矇隂縣南。
- 魯:古代諸侯國名。
- 泰山:在今山東泰安市北。
繙譯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別的水就難以吸引他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別的言論就很難吸引他了。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壯濶。太陽和月亮都有光煇,連一點兒縫隙都必定照到。流水這種東西,不把坑坑窪窪填滿就不曏前流;君子立志於道,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
賞析
這段話表達了見識和境界的重要性。孔子登上東山和泰山後眡野開濶,有了更高的眼界和胸懷。見過大海的人對一般的水就不覺得新奇,在聖人門下受教的人對一般的言論也不再容易心動。強調了經歷和學習對人的提陞。以水爲例,說明做事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而君子追求道也要循序漸進、不斷積累。此節通過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闡述,展現了孟子對於人的成長和追求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