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不信任仁德賢能之人(就沒有賢能之人爲國家效力),那麼國家就會空虛;不講禮義,那麼上下級的關係就會混亂;不推行清明的政治,那麼國家的財源用度就會入不敷出。”

注釋

政事:清明的政治;政,正。

賞析

本章論爲君之道應該信仁賢、講禮義、清潔廉明的治理國家。當今的爲政者也可以此爲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無。

翻譯

孟子說:「不信任仁德賢能之人,那麼國家就會空虛;沒有禮義,那麼上下就會混亂;沒有政事的管理,那麼財物用度就會不足。」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仁賢、禮義與政事對於國家治理的重要性。信任並任用仁德賢能的人,能讓國家充實且有良好發展;遵循禮義可使社會秩序井然;有效的政事管理則確保國家財政的穩定和充足。這體現了孟子對於治國理政的深刻洞察和基本理念,這些觀點對於理解古代政治思想以及良好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