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
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曰:“子以是爲竊屨來與?”
曰:“殆非也。”“夫予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到滕國去,住在上宮。有一雙沒編好的草鞋放在窗臺上不見了,旅館裏的人來找,但沒找到。有人問孟子說:“這麼說是您的隨從把草鞋藏起來了吧?”
孟子回答說:“你以爲他們是爲偷草鞋來的嗎?”
那人回答說:“大概不是。”孟子說:“我在這裏開設課程教學,往者不挽留,來者不拒絕,只要他是帶有求學之心而來到這裏的,就這樣接受他罷了。”
注釋
賞析
孟子到滕國去,住在上宮。這時上宮裏發生了一件事,有一雙放在窗戶上尚未編織好的草鞋不見了。有人懷疑是孟子的門徒把它藏起來了。
孟子不高興。對方回答的理由是:但您老人家開門授徒,學生走了您不追問,來了您不拒絕。如果有人帶着想偷東西的想法來,您不知道,也就接受了。這就是說,人家還是懷疑是孟子的門徒偷了。
《孟子》裏爲什麼保留這一章呢?門徒們不是爲了說明孟子的門徒中有小偷,而是爲了說明孟子對學生的態度:“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廋,匿也。言子之從者,乃匿人之物如此乎?孟子答之,而或人自悟其失,因言此從者固不爲竊屨而來,但夫子設置科條以待學者,苟以向道之心而來,則受之耳,雖夫子亦不能保其往也。門人取其言,有合於聖賢之指,故記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孟子: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
- 滕: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滕州市一帶。
- 上宮:古代官署或貴族府邸中的上等客房。
- 屨(jù):古代的一種麻或草編織的鞋子。
- 牖(yǒu):窗戶。
- 館人:旅館或官署的管理者。
- 廋(sōu):隱藏,這裏指逃跑。
- 竊屨:偷竊鞋子。
翻譯
孟子前往滕國時,住在上宮裏。有一雙鞋掛在窗戶外面,看守的人找不到鞋子。 有人問他:「是這樣,跟隨的人都躲起來了嗎?」孟子反問道:「你會認爲他們是來偷鞋子的嗎?」 那人回答:「大概不是吧。」孟子說:「我設立規矩的原則是,過去的事情不再追究,未來的人也不拒絕。只要他們帶着真誠的心來,我就接受他們。」
賞析
這段文字體現了孟子對待人的寬宏和接納的態度。他並不因鞋子丟失而懷疑所有人,而是強調以公正無私的心去對待來訪者,不論他們的身份和動機。孟子的這種「有教無類」思想,展現了他的仁愛之心和教育理念,對於理解和接納不同的人有着深遠的意義。同時,這也反映出他的管理方式注重內心的誠意,而非外在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