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莫善於寡慾。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爲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修養心性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辦法。他的爲人如果慾望少,即使善性有所缺失,也不會失去很多;他的爲人如果慾望很多,那麼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不會很多。”

注釋

不存、存:文中指善性的缺失或保留。

賞析

本章論人之修養要清心寡慾。 孟子認爲,人生來就有仁義之心,如善於修身養性,少一些對爵祿美色之類的慾望,縱使仁義之心有所減少,那也一定損失得很少。如果一個人有很多的貪慾,縱使他的仁義之心還有所保留,那也一定不多了。所以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慾望,寡慾清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寡欲:減少欲望。

繙譯

孟子說:“脩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少,那麽即使善性有所缺失,那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那麽即使善性有所保存,那也是很少的。”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寡欲對於養心和保持善性的重要性。欲望過多可能會使人迷失本心,被物欲所左右,而減少欲望則有利於保持內心的清淨和本真的善。這躰現了一種對適度欲望、追求精神內在脩養的倡導,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啓示意義。它提醒人們要懂得尅制欲望,關注內心的成長和善良品質的培養。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