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另一譯法】
孔子被匡地的民衆所拘禁。他說:“周文王既然已經不在了,一切禮樂制度、人羣大道不都在我這裏嗎?天意若要毀滅這些,那我也就不會掌握這些。天意若未要毀滅這些,那匡人能把我怎麼樣呀?”
注釋
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爲的古代聖賢之一。
茲:這裏,指孔子自己。
後死者:孔子這裏指自己。
與:同“舉”,這裏是掌握的意思。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賞析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爲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侷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