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另一譯法】
孔子被匡地的民衆所拘禁。他說:“周文王既然已經不在了,一切禮樂制度、人羣大道不都在我這裏嗎?天意若要毀滅這些,那我也就不會掌握這些。天意若未要毀滅這些,那匡人能把我怎麼樣呀?”
注釋
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爲的古代聖賢之一。
茲:這裏,指孔子自己。
後死者:孔子這裏指自己。
與:同“舉”,這裏是掌握的意思。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賞析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爲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侷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二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二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顏淵篇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二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十七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