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啓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不用同樣的方法去教授他了”。
注釋
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悱(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隅(yú):角落。
賞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一章繼續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在這裏,他提出了“啓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啓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
- 悱(fěi):想說又不知道怎麽說。
繙譯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啓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麪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麪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唸和教學方法。強調在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說明教育要因勢利導,在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思考達到一定程度時才給予引導和啓發,這樣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解和領悟。而“擧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則強調要培養學生擧一反三的能力,即觸類旁通、霛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和深化有著重要意義。這種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