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出自 南北朝鮑照 的《 梅花落
中庭多雜樹,偏爲梅諮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飈,徒有霜華無霜質。
拼音

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讚許感嘆,請問你爲何會如此?是因爲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可是,一旦到了春天,在春風中搖盪,在春日裏嫵媚的你,卻紛紛隨風飄落淨盡,徒有抗寒霜的外表,卻沒有抗寒霜的本質。

注釋

中庭:庭院中。 諮嗟:嘆息聲。 君:指上句"偏爲梅諮嗟"的詩人。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句:梅花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不畏嚴寒。其,指梅花;作花,開花;作實,結實。 “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飈,徒有霜華無霜質”句:梅花(縱使在艱難日子顯示出抗霜抗露的特質)一旦遇到了春風春日,就趕緊搖盪著腰肢去諂媚它們了。徒有抗寒霜的外表,卻沒有抗寒霜的本質。爾,指梅花;霜華:霜中的花;華,同“花”;霜質,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境的本質。

這是一首託諷之詩。作者以梅花象徵一般無節操的士大夫,縱使在艱難日子顯示出抗霜抗露的特質,可是,一旦有權貴招手,就趕緊搖盪著腰肢去諂媚他們了。

賞析

對此詩的一般爭議在後三句: 一、以後三句是指庭中雜樹: 《梅花落》屬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中庭多雜樹,偏爲梅諮嗟。。這裏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徵意義。雜樹,“亦指世間悠悠者流”。即一般無節操的土大夫,梅,指節操高尚的曠達賢土。庭院中有各種樹木,而詩人最讚賞的是梅花,觀點十分鮮明。 下面是詩人與雜樹的對話。“問君何獨然?。這句是假託雜樹的問話:你爲什麼單單讚賞梅花呢?詩人答道:“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曰,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這裏的“念其"之"其",謂梅花;“念爾”之“爾”,謂雜樹。全句意爲,因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桂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在此,詩人將雜樹擬人,並將它與梅花放在一起,用對比的方式加以描繪、說明,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讚美,批判了雜樹的軟弱動搖。兩者在比較中得到鑑別,強化,可謂相得益彰。 本詩主要是託諷之辭,採用雜言,音節頓挫激揚,富於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態度。這與作者個人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鮑照"家世貧賤"(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治深爲不滿,因此,他那質樸的詩句申表示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讚揚。這裏還包含着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快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二、有以後三句指梅花: 然而,上面的說法,都是根據後起的九十年代出版的研究資料。郭茂倩的《樂府詩集》無這個說法,沈德潛《古詩源》也無此說法。再從詩的上文下理去看,後三句指的應該是梅花,理由是: 詩中有"念爾零落逐風飈"句:衆樹在春天都紛紛開花,只有梅花是落花的,所以本句的代詞"爾"──只能是"梅花"而非"雜樹",後者在春天正開的茂盛呢。同類的詩歌,亦同樣指出梅花在春天落花,"隨風飛舞" 的特質: 劉方平《梅花落》“新歲芳梅樹,繁苞四面同。”“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 宋之問《梅花落》“鐵騎幾時回,金閨怨早梅。”“雪寒花已落,風暖葉還開。” 盧照鄰《梅花落》“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吳均《梅花落》“獨有梅花落,飄蕩不依枝。”“流連逐霜彩,散漫下冰澌"。"何當與春日,共映芙蓉池。” 詩中有"徒具霜華無霜質"句:"霜華"即是前句的"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這句指梅花向無異議。況且,"雜樹"本來就不具備"霜華",當然也無"霜質",所以"徒具霜華無霜質"也只能但指"梅花"了。 其實,"梅"在唐宋才發展出堅毅耐寒的人格特徵,而這首詩又是同類詩的第一首。在此之前,梅自詩經開始就是與愛情有關。因此,無須把梅與後世所指的人格特徵硬性捆綁:  “梅"是具希民俗意義的物象。《詩經。召南。摽有梅》是青年女子在梅子成熟時節求偶的歌唱。聞一多《古典新義》考定,這首詩表現的是古代女子拋果定情的風俗,而在這風俗中,"梅與女子之關係尤深"。在南朝樂府民歌中常常可以見到關於《梅花落》的歌唱。如《孟珠》:"適聞梅作花,花落已結子。"以梅已落花結子暗示男子求偶當及時,就是古風俗的遺存。(《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第902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詩中的兩個代詞"其"、"爾"都是指"梅花",那麼纔會用《梅花落》爲題。(注:"其"根據古代漢語用例,可代第一、二、三身稱謂)。如果後三句指"雜樹",則轉折未免太突然了──不,應該說是毫無轉折徵兆。 全首詩的寫作對象也只能是梅花。如是,則本詩的梅花有兩個形態: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A形態) "徒有霜華無霜質"(形態B) 梅花本應是A形態的,尤其在霜露之中。可是,在春風春日招惹下,它竟然是B的形態,並顯出"搖盪"、"媚"的姿態。這就是開首爲什麼作者說"偏爲梅諮嗟"了。(諮嗟是嘆息的意思) 全詩諷刺那些虛有其表的所謂知識份子,即使在艱難日子顯示出抗霜抗露的特質,可是,一旦有權貴招手,就趕緊搖盪着腰肢去諂媚他們了。這個和鮑照的出身性格寫作背景也能互相呼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諮嗟:嘆息。
  • :(biāo),同「飆」,暴風。

翻譯

庭院中有許多雜樹,卻偏偏對梅花嘆息。問你爲何單單這樣?是因爲它在霜雪中能夠開花,在露水中能夠結果實。它在春風中搖曳嫵媚於春日,可憐它凋零後隨風飄飛,只有寒霜般的花朵卻沒有寒霜般的品質。

賞析

這首詩以雜樹爲對照來突出梅花的與衆不同。詩人嘆息梅花,是因讚賞它在惡劣環境下仍能綻放和結果實。後又感慨它雖有美麗的外表,但在春風中凋零飄落,暗示了一些華而不實的現象。詩中用簡潔的語言,深刻地表達了對梅花特性的讚美,以及對徒有外表而缺乏內在品質的一種思考。

鮑照

鮑照

南朝宋詩人,字明遠,人稱鮑參軍,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蘭陵縣長城鎮)。南朝宋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3年)中,劉義慶以他爲國侍郎。其後成爲太學博士、中書舍人。臨海王劉子頊鎮荆州時,由於任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劉子頊遵奉其兄劉子勛爲正統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泰始元年底弑殺凶暴的前廢帝劉子業,自立爲帝),參加了所謂的“義嘉之難”(義嘉爲劉子勛年號)。劉子勛與劉子頊在同年兵敗被殺,鮑照也在劉子頊的軍中被亂兵殺害。 ► 18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