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雲鼓震星辰動,拂浪旗開日月浮。

出自 許渾 的《 汴河亭
廣陵花盛帝東遊,先劈昆崙一派流。 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 凝雲鼓震星辰動,拂浪旗開日月浮。 四海義師歸有道,迷樓還似景陽樓。
拼音

譯文

揚州百花盛開隋煬帝御舟東遊,先將發源崑崙的黃河鑿渠分流。 驍勇的御林軍跟皇帝辭別京城,三千美麗的宮女登上了大龍舟。 喧闐的鼓聲響遏行雲星辰閃動,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義軍歸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樓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陽樓。

注釋

汴河:又名汴渠。即通濟渠,流經今河南、安徽境,在泗縣入淮河,隋煬帝所開,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幸江都(今江蘇揚州),即由此道。汴河亭,在今開封市附近汴河之旁,傳爲煬帝行宮故址。 廣陵:今江蘇揚州。帝:隋煬帝楊廣。 崑崙一派流:指黃河,舊說黃河發源於崑崙山,“先劈”即謂將黃河鑿渠分引。先劈崑崙:一作“光碧黃河”。 百二:指煬帝的禁衛兵驍勇。象闕:亦稱象魏。古時宮廷門外有二臺,上作樓觀,兩觀對峙,中間闕然爲道,乃懸掛法令之處。 “三千宮女”句:《隋書·煬帝紀》:“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江南採木造龍舟、鳳帽、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 凝雲:濃雲;密雲。鼓震:謂鼓聲高鳴。 旗:一作“旌”。 四海義師:指天下反隋的義軍。歸:歸附。有道:指唐朝。 迷樓:(煬)帝顧左右曰:“雖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樓。”還似:一作“何異”。景陽樓:即景陽殿,南朝陳後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隋兵攻破金陵,後主與寵妃張麗華投此井,未死,爲隋兵所執。後世稱之爲辱井。

《汴河亭》是唐代詩人許渾創作的一首七律。這首詩描繪了隋煬帝楊廣東遊廣陵的盛況,憑弔古蹟,婉轉勸諷,抒發感慨。前三聯寫隋煬帝遊幸江都豪奢情狀。先寫興起遊興,再寫劈崑崙、修運河,前擁後簇的奢侈豪華場面。尾聯卒章顯志,以四海義師蜂起,天下終至歸唐,隋煬帝的“迷樓”恰如陳後主的“景陽樓”作結,點出其國亡身滅的可悲下場。全詩筆力勁健,氣勢雄壯,語言華美,意境闊大,且感慨深沉,譏諷無情。詩人對隋煬帝這個歷史亡靈的鞭撻,實際上是針對晚唐政治腐敗,統治者生活奢靡的現實而發的。

賞析

此詩首聯寫隋煬帝東遊前的準備。聞說揚州花盛,便想前去觀賞,這是人之常情。起句氣勢和緩;語不驚人。但緊一句便頓起波瀾,楊廣爲了去廣陵看花,竟鑿渠引流、大興水土。爲逞一己的私慾,竟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先劈崑崙一派流”,一語中的,揭示本質。頷聯寫楊廣離宮時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這個場面如何壯觀,氣勢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從隨行的隊伍着筆,運用的是反襯手法。禁兵二百,前護後擁,宮女三千,尾隨其後。皇帝的赫赫聲威,於此表現無遺。頸聯寫沿途的喧鬧情景。鼓聲震天,凝固流雲,驚動星辰,旌旗招展,覆蓋着水面,彷彿波浪起伏,旗開之處,可見水底日月沉浮。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進一層。前三聯,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依次寫來,極言隋朝昏君的豪奢無度。 尾聯總束前文,避實就虛,刪繁就簡,寫出隋朝的結局,點明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這個結局,是歷史的結局,又是隋煬帝荒淫無度的結局。陳後主驕奢荒淫而築景陽城,終爲隋朝所滅;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樓,終爲李唐所代。歷史發展遵循着固有的軌跡。詩人以隋比陳,言唐軍爲有道之師。可是,當初隋滅陳之際,隋軍也是有道之軍,這種借古諷勸晚唐之意寓於不言之中。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有三個特點: 一是在寫景敘事上的“示觀”描寫。所謂“示觀”,就是通過藝術想象把未曾見過的事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如臨其境。作者許渾經過隋煬帝的行宮汴河亭時不由得感慨萬千,浮想聯翩,隋煬帝當年那種窮奢極欲的情景彷彿呈現在他的眼前。即前三聯所描寫的奢侈豪華的場面。這一切,詩人都只是“想見”而並未親見,但卻寫得這般情景生動,使讀者猶如親見,這就是詩人進行的“示觀”描寫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 二是詩的意境的動態描繪。詩中“劈崑崙”、“下龍舟”、“星辰動”、“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動”、“浮”,以及“遊”、“震”、“拂”、“開”等字,都是動詞,因而就賦予全詩意境以活動的體態,形成了駿馬走阪之勢,給讀者以形象飛動之感。特別引讀者注意的是,詩人在進行這種動態描寫時,能夠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虛構和誇張。像頸聯“凝雲鼓震星辰動,拂浪旗開日月浮”兩句,其中的“鼓震”、“旗開”是歷史事實;但是鼓聲能上入雲霄,把行雲擋住並使星辰搖動,旗幟能“拂浪”,在旌旗閃動時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這都是詩人的創造性想象,是虛構和誇張。詩的首聯、頷聯本來已經寫得很活脫,很有氣魄,再加上這樣一個頸聯,就更顯得造形生動,氣象雄豪,把楊廣東遊的那種赫赫聲勢、巍巍壯觀的豪華盛況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頸聯這兩句詩實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卒章顯其志”。詩的前三聯基本上是冷靜地客觀地寫景敘事,讀者單看前三聯幾乎看不出作者的傾向所在。只是到了最後一聯,才忽然筆鋒一轉,把對事件的評判,和詩人寫詩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來。詩人“顯志”的方式也很別緻。他筆下的尾聯不是前三聯所創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對隋煬帝東遊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爐竈,凌空一躍,一下子躍到“義師”、“迷樓”上去,對隋煬帝遊蕩荒淫所招致的亡國後果作了嚴肅的評論和無情的嘲諷。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隋煬帝爲了淫樂而修的“迷樓”與南朝陳後主的“景陽樓”相比,把讀者的視線和思緒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發人深思,無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這樣的結尾是很有韻味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汴河亭: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是唐代詩人許渾遊覽時所作。
  • 廣陵:今江囌省敭州市。
  • 帝東遊:指隋煬帝楊廣東遊敭州。
  • 崑崙:即崑侖山,這裡指黃河的源頭。
  • 一派流:指黃河。
  • 百二禁兵:指隋煬帝的禁衛軍。
  • 象闕:指皇宮。
  • 三千宮女:指隨隋煬帝東遊的宮女。
  • 龍舟:隋煬帝東遊時所乘的船。
  • 凝雲:形容鼓聲震天,倣彿雲都被凝固了。
  • 星辰動:形容鼓聲之大,連星辰都似乎在震動。
  • 拂浪旗:指船上的旗幟在浪中飄敭。
  • 日月浮:形容旗幟上的圖案在陽光下閃耀。
  • 四海義師:指天下各地的起義軍。
  • 歸有道:歸順了有道之君,指唐朝。
  • 迷樓:隋煬帝在敭州所建的樓閣,後被焚燬。
  • 景陽樓:南朝陳後主的樓閣,後被隋軍焚燬。

繙譯

敭州的花開得正盛,隋煬帝曏東遊歷,首先開鑿了黃河,使其如崑侖山脈中的一條支流。 一百二十名禁衛軍告別了皇宮,三千名宮女隨之下到龍舟上。 鼓聲震天,倣彿雲都被凝固,星辰似乎都在震動;旗幟在浪中飄敭,日月圖案在陽光下閃耀。 天下各地的起義軍歸順了有道之君,隋煬帝的迷樓最終也像陳後主的景陽樓一樣被焚燬。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隋煬帝東遊敭州的盛況,以及其後的衰敗。詩人通過對比隋煬帝東遊時的盛況和後來的衰敗,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誇張和比喻等脩辤手法,如“凝雲鼓震星辰動”和“拂浪旗開日月浮”,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隋煬帝東遊的壯觀場麪。最後兩句則通過對比迷樓和景陽樓的命運,暗示了隋朝的覆滅和唐朝的興起,表達了對歷史槼律的深刻認識。

許渾

許渾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