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 · 第一百零六回 · 書生談笑卻強敵 水軍汨沒破堅城 [明] 施耐庵 話說宋江分撥人馬,水陸並進,船騎同行。陸兵分作三隊。前隊衝鋒破敵驍將一十二員,管領兵馬二萬。那十二員? 董平,秦明,徐寧,索超,張清,瓊英,孫安,卞祥,馬靈,唐斌,文仲容,崔埜。 後隊彪將一十四員
水滸傳 · 第一百零七回 · 宋江大勝紀山軍 朱武打破六花陣 [明] 施耐庵 話說宋江統領將佐軍馬,殺奔荊南來。每日兵行六十里下寨。大軍所過地方,百姓秋毫無犯。兵馬已到紀山地方屯札。那紀山在荊南之北,乃荊南重鎮。上有賊將李懷,管領兵馬三萬,在山上鎮守。那李懷是李助之侄。王慶封他
水滸傳 · 第一百零八回 · 喬道清興霧取城 小旋風藏炮擊賊 [明] 施耐庵 話說楊志、孫安、卞祥正追趕奚勝到伊闕山側,不提防山坡後有賊將埋伏,領一萬騎兵突出,與楊志等大殺一陣。奚勝得脫,領敗殘兵進城去了。孫安奮勇廝並,殺死賊將二人。卻是衆寡不敵。這千餘甲馬騎兵,都被賊兵驅人深
水滸傳 · 第一百零九回 · 王慶渡江被捉 宋江剿寇成功 [明] 施耐庵 話說當日宋江升帳,諸將拱立聽調。放炮鳴金鼓升旗,隨放靜營炮。各營哨頭目,挨次至帳下,齊立肅靜,聽施號令。吹手點鼓,宣令官傳令畢,營哨頭目,依次磕頭,起站兩邊。巡視藍旗手跪聽發放。凡吶喊不齊,行伍錯亂,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回 ·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東京城獻俘 [明] 施耐庵 話說當下宋江問降將胡俊,有何計策,去取東川、安德兩處城池。胡俊道:“東川城中守將,是小將的兄弟胡顯。小將蒙李將軍不殺之恩,願往東川招兄弟胡顯來降。剩下安德孤城,亦將不戰而自降矣。”宋江大喜,仍令李俊同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一回 · 張順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潤州城 [明] 施耐庵 詩曰: 萬里長江似建瓴,東歸大海若雷鳴。 浮天雪浪人皆懼,動地煙波鬼亦驚。 竭力只因清國難,勤王端擬耀天兵。 潛蹤斂跡金山下,斬將搴旗在此行。 話說這九千三百里揚子大江,遠接三江,卻是漢陽江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二回 · 盧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戰毗陵郡 [明] 施耐庵 詩曰: 罡星殺曜奔江東,舉足妖氛一掃空。 鞭指毗陵如拉朽,旗飄寧國似摧蓬。 一心直欲尊中國,衆力那堪揖下風。 今日功名青史上,萬年千載播英雄。 話說元帥邢政和關勝交馬,戰不到十四五合,被關勝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三回 · 混江龍太湖小結義 宋公明蘇州大會垓 [明] 施耐庵 詩曰: 不識存亡妄逞能,吉凶禍福並肩行。 只知武士戡離亂,未許將軍見太平。 自課赤心無諂屈,豈知天道不昭明。 韓彭功業人難辨,狡兔身亡獵犬烹。 話說當下衆將救起宋江,半晌方纔甦醒,對吳用等說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四回 · 寧海軍宋江弔孝 涌金門張順歸神 [明] 施耐庵 詩曰: 家本潯陽江上住,翻騰波浪幾春秋。 江南地面收功績,水滸天罡佔一籌。 寧海郡中遙弔孝,太湖江上返漁舟。 涌金門外歸神處,今日香菸不斷頭。 話說當下費保對李俊說道:“小弟雖是個愚滷匹夫,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五回 · 張順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寧海軍 [明] 施耐庵 詩曰: 黃鉞南征自渡江,風飛雷厲過錢塘。 回觀伍相江濤險,前望嚴陵道路長。 擊楫宋江真祖逖,運籌吳用賽張良。 出師得勝收功績,萬載題名姓字香。 話說浙江錢塘西湖這個去處,果然天生佳麗,水秀山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六回 · 盧俊義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戰烏龍嶺 [明] 施耐庵 詩曰: 七裏灘頭鼓角聲,烏龍嶺下戰塵生。 白旄黃鉞橫山路,虎旅狼兵遍歙城。 天助宋江扶社稷,故教邵俊顯威靈。 將軍指日成功後,定使閭閻賀太平。 話說當下張橫聽得道沒了他兄弟張順,煩惱得昏暈了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七回 ·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 [明] 施耐庵 詩曰: 海上髡囚號寶光,解將左道恣猖狂。 從來邪法難歸正,到底浮基易滅亡。 吳用良謀真妙算,花榮神箭世無雙。 興亡多少英雄事,看到清溪實感傷。 話說宋江因要救取解珍、解寶的屍,到於烏龍嶺下,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八回 · 盧俊義大戰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明] 施耐庵 詩曰: 手握貔貅號令新,睦州談笑定妖塵。 全師大勝勢無敵,背水調兵真有神。 殄滅渠魁如拉朽,解令僞國便稱臣。 班班青史分明看,忠義分明志已伸。 話說當下關勝等四將,飛馬引軍殺到烏龍嶺上,正接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九回 ·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明] 施耐庵 詩曰: 鐵石禪機已點開,錢塘江上早心灰。 六和寺內月明夜,三竺山中歸去來。 衲子心空圓寂去,將軍功遂錦衣回。 兩人俱是男兒漢,不忝英雄濟世才。 話說當下方臘殿前啓奏願領兵出洞征戰的,正是東牀
水滸傳 · 第一百二十回 · 宋公明神聚蓼兒窪 徽宗帝夢遊梁山泊 [明] 施耐庵 《滿庭芳》: 罡星起河北,豪傑四方揚。五臺山發願,掃清遼國轉名香。奉詔南收方臘,催促渡長江。一自潤州破敵,席捲過錢塘。抵清溪,登昱嶺,涉高岡。蜂巢剿滅,班師衣錦盡還鄉。堪恨當朝讒佞,不識男兒定亂,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