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伯微山東廉使賦華不注峯

· 吳當
華峯秀亭亭,縹緲風雨會。 湖光納空翠,元氣蓄冥昧。 雲來泰山顛,日出方丈外。 孤根奠地軸,萬木動天籟。 危攀望不極,高致君應最。 使節無滯留,都人仰旌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華峯:指華不注峯,山名。
  • 亭亭:形容山峯高聳直立的樣子。
  • 縹緲:形容景象模糊不清,若有若無。
  • 風雨會:風雨交加。
  • 納空翠:收納天空的翠綠色。
  • 元氣:指大自然的生命力。
  • 冥昧:深邃幽暗。
  • 泰山顛:泰山的山頂。
  • 方丈:佛教寺廟中的住持或高僧的居所,此處可能指高遠之地。
  • 孤根:孤立的山根。
  • 奠地軸:穩固地支撐大地。
  • 萬木動天籟:衆多樹木發出的聲音如同天籟之音。
  • 危攀:危險地攀登。
  • 望不極:望不到盡頭。
  • 高致:高尚的情趣或志向。
  • 君應最:您應該是最瞭解的。
  • 使節:指出使的官員。
  • 無滯留:沒有停留。
  • 都人:都城的人。
  • 旌旆:旗幟,此處指使節的儀仗。

翻譯

華不注峯秀麗挺拔,高聳入雲,彷彿與風雨交織在一起,景象縹緲。湖光山色收納了天空的翠綠,大自然的生命力深藏於幽暗之中。雲霧從泰山的山頂飄來,太陽從方丈之外升起。山峯孤立地支撐着大地,萬木搖曳,發出天籟之音。危險地攀登,望不到盡頭,高尚的情趣或志向,您應該是最瞭解的。使節的任務沒有停留,都城的人們仰望着使節的旗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華不注峯的壯麗景色,通過「亭亭」、「縹緲」等詞語傳達了山峯的高聳與神祕。詩中「湖光納空翠,元氣蓄冥昧」一句,巧妙地將自然景色與生命力相結合,展現了自然的深邃與生機。後文通過「泰山顛」、「方丈外」等詞語,進一步以泰山和佛教元素來象徵高遠與神聖。結尾處提到使節的使命,暗示了責任與期待,使得整首詩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讚美,也蘊含了對人生追求和高尚情操的頌揚。

吳當

元撫州崇仁人,字伯尚。吳澄孫。幼以穎悟篤實稱,長精通經史百家言。從祖父至京師,補國子生。澄卒,從之學者皆就當卒業。用薦爲國子助教,預修遼金宋三史,書成,除翰林修撰,累遷翰林直學士。江南兵起,特授江西肅政廉訪使,召募民兵,由浙入閩,參預鎮壓農民軍,奪回建、撫兩郡。尋以被誣解職。陳友諒據江西,欲用之,不從,乃執送江州,拘留一年。後隱居廬陵吉水。有《學言詩稿》。 ► 5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