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召諸公爲白去寺之遊歸途間張靖州有九日遣懷之作遂次其韻十四首

· 江源
明日重陽至,尚書小宴開。 酒緣知己醉,詩爲菊花催。 學士曾留帶,高僧漫渡杯。 牛山何用泣,一醉輒忘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號,公元1488年至1505年。
  • 司空:古代官職名,相當於現代的工部尚書。
  • 戴先生:指當時的司空戴珊。
  • 白去寺:寺名,具體位置不詳。
  • 張靖州:人名,具體身份不詳。
  • 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即重陽節。
  • 遣懷:抒發情懷。
  • 次其韻:按照張靖州詩的韻腳作詩。
  • 尚書:古代官職名,相當於現代的部長。
  • 學士:古代官職名,指文學之士,也特指翰林學士。
  • 留帶:留下衣帶,指留下紀念。
  • 高僧:指有高深修爲的僧人。
  • 渡杯:佛教用語,指僧人傳遞茶杯,象徵傳遞佛法。
  • 牛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某處名勝。
  • 一醉輒忘回:一醉之後就忘記回家,形容酒醉後的忘我狀態。

翻譯

明天就是重陽節,尚書大人設宴款待。 酒因知己而醉人,詩因菊花而激發。 學士曾在此留下紀念,高僧則漫不經心地傳遞茶杯。 何必像牛山那樣悲傷,一醉之後就忘記回家。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重陽節前夕,尚書戴先生設宴邀請文人雅士共遊白去寺的情景。詩中通過「酒因知己而醉人,詩因菊花而激發」表達了與知己共飲、賞菊賦詩的愉悅心情。後兩句「學士曾在此留下紀念,高僧則漫不經心地傳遞茶杯」則展現了宴會中的文化氛圍和佛教元素。結尾「何必像牛山那樣悲傷,一醉之後就忘記回家」則抒發了詩人超脫世俗、忘卻塵世煩惱的豁達情懷。

江源

明廣東番禺人,字一原。成化五年進士。任上饒知縣,清訟獄,百姓感服。遷戶部主事,歷郎中,清慎自持,且有文譽。以忤權貴出爲江西按察僉事。綜理屯田水利,燭奸刷弊,不動聲色。擢四川副使,乞休歸,優遊泉石,以詩自娛。卒年七十二。有《桂軒集》。 ► 1155篇诗文